不只TSA一把尺

真正要討論的,不是全港性系统評估(TSA) 測考形式、題目深淺等問題,而是初小學生的教育目的及學習生活應是怎樣?

擁抱標準試的,總振振有辭說要有一把尺,量度學習產出(outcome) ,才知教育成效,只要把「尺」微調,縮窄減短就可以。這是沒對焦的檢討,學生的學習產出並不是只得TSA一把尺,當TSA已變成高風險的測試,學生的其他成就,都被掩蓋;學校內的多元化學習活動,也被擠掉。而且標準試只重常模(norm) ,計產出,不理輸入(input) ,不重入學時的差異,更無「增值」意識。

早年教改課改敲鑼打鼓,祭出「學會學習」的旗幟,強調以學生為本,著重多元化學習,提倡閱讀、專題研習、探究學習,推廣校本評核,不以一試定生死、持續評估等等,都是向國際學校取經,從只懂應付考試的「高分低能」式學習轉向,培育更多愛上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生。小三TSA,是眾把尺之一,校內考試已有,卻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而有時限的紙筆測試,找標準答案,高階思維與創意都考不到,為分高低,會多加「耐煩」、「腦轉彎」題目,沒意思。

香港的學生、家長和教師都是非常聽話的:傳統的規律式學科學習,家課、習作、課外活動、大小測試,都不能少,TSA操練又不能缺,課程指引美麗新要求一定會跟,自主學習、電子學習、科學科技,缺一不可,學與教的都擔不起,早已不勝負荷,初小學生尤甚。。

當局可以讓國際學校、傳統名校直資小學不考TSA,信任他們校內的多把尺,對其他學校為什麼有不同標準呢?

2015.12.24  原文載於明報副刊版〈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