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教局同事分享

前天,得教育局同事邀請,在「自主學習」的課題上作分享交流,欣然應約。原以為是一個二、三十人的小聚會,竟有一百八十多人,來自不同部門,且長達三小時,除講座外,有近一小時答問及分享,很有意思的交流。

有幾點在這裏一提:
學會學習2.0是建基於課改的原則,把各項課改措施及行動,去蕪存菁,聚焦、深化和持續,長遠目標是令學生愛上學習、終身學習,能成為自主學習者。這裏沒有一套標準的自主學習推行模式,所以學習策略、課堂行為、資訊科技等等都是為了促進自主學習。

這個目標人人都認同,但如何才能具體量度其是否達標?是要數一數做了多少項與促進自主學習相關的行動,還是用問卷詢問學生自覺有自主學習,抑或這些行動能具體展現在提升了的學業成績?如標準考試仍主導學習,學生自主學習有否矛盾?


推行自主學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外,用多了學習時間?用對了學習策略?還是有自我監控和反思學習能力呢?成效要細緻分析和研究。

香港教師專業發展機會很多,以自主學習為例,學校間的分享多不勝數,如何把行動的精要、條件、可行與不可行,學什麼,如何學等等總結和概念化的專家評量仍然缺乏,摹仿形式和步驟的多,有效轉移和優化的少。其實在所謂示範課交流時也類似,活動形式多,有效達至學習目標少。

還提到每有新行動,如以往的加強教學互動、照顧差異,到未來STEM, 都會有上述的同樣問題,校內的教學領導極為重要

2016.2.25 原文載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