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卓越教學領導」的工作坊上,教學領導最有興趣探究的,仍是與課堂實踐最相關的「備課、觀課、評課、何謂好課」等問題。
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用甚麼「標準」觀課評課?

自教改以來,很多頗浪漫動聽的意念紛呈,學會學習、共通能力、學生自主、探索創新等名詞,但都是頗空泛而難於在一、兩堂課呈現及量度的。這些意念,像天上的星星,引領前路,卻不是隨手可摘的。
ESR的觀課表,很大程度是因應教改課改的「星星」而共冶於兩頁A4紙上,亦引領教師多從學生有否參與學習,是否學得到而設計教學,是很重要的範式轉移,不過,卻不是從學科應如何教才達標的取向考慮,可能因ESR已不再是專科視導,官員們甚麼科目也要觀,評核項目也只能普遍化(generalized);又可能因急於推「星星」,也就出現早期ESR表格上竟有在一堂課上看有沒有專題研習、品德教育等四個要推行的關鍵項目,就算近期流行的「照顧差異」及「自主學習」也不應是獨立評估的項目,因這兩個意念應貫串在學校的多項課堂內外的學習活動,而且是持續永恆的課題,不一定能在單一課堂上即時顯現。
這裏無意質疑ESR的專業性,而且更相信其評分是相當準確的,觀課越多,常模(norm) 就會很清晰,是不易的道理。卓越的教學領導,功力不在準確評分,也不在只找到不足與錯誤(串錯字,yes, no問題太多,學生沉悶之類) ,而在能否提供有效回饋,在被觀課的教師的教學能力基礎上進步,才令他心悅誠服,樂於改進。
常形容我們錯用了「碎片化」(fragmented) 的觀課,即把準則分為幾十項,在形容詞上打圈,不斷在方格上打分,以為要據甚麼「分組、活動、電子軟件、影片......」,以至「預習、學生展示、共通能力......」等項目量度才客觀,是好課,而忽畧了最重要的主線,學習目標及含金量,「要學什麼,據什麼學習內容和能力,才決定如何教和學」才是最根本考量。
這裏亦無意低估大量創新教學如電子教學的作用(下期會詳談) ,但卓越學科領導,要回歸基本,再鑽研學習理論及教學策略。
(卓越教學領導之四)
2016.6.20 原文刊於教協報659期〈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