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式教學

陳漢森談中史教學,很有意思。為什麼初中中史課程永遠教不完,原來可用十五分鐘述說商朝七次遷都的細節,談清初統冶,又要解釋「輕教離人」、「祟政抑教」、「改土歸流」等精闢四字詞,可能這些都是千錘百煉的知識史實,不能不知。

或者這是學科知識「博大高深,完整悠長」,教者「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展示。

這不是某科專有,我本科是經濟,一樣出現在修訂課程時,這個課題不能減,那條定律不教,算什麼經濟學的爭論。

我戲稱之為「才子」式教學,及教「才子」法。

記得在一次與同事作觀課評課討論,同事描述一堂教得非常出色的課:「教師準備充足,運用了多元策略,學生都樂在其中,學得到。我本應給四分,可惜他讀錯了一個詞語,教錯了,我調低了評級,從四改為三。」
我突然回應了一句:「我不同意調低評分,『有效的教錯』比『無效的教得正確』好。」

同事瞪目結舌,大大不以為然。可能教師出了一個很低級的錯誤。
我的道理很簡單,教師在知識上遠超學生,但不一定是精英才子 ,不會不出錯,但最重要的是他能令學生肯學,受感
染,能學懂教師所教的,包括少部份錯誤,已經非常好,學生日後再學、多學,自會修正;反之,教師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不容丁點錯誤,卻沒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完全失效,反認為學生平庸,揣不出知識之美,學問的廣,認為學生們學不到,是咎由自取
客觀事實是:前者不斷有持續學習的渴求,後者早早跳船,離棄學習。

2016.9.29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