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學領導:三探資訊科技教學效能

上期把如何利用資訊科技促進學習分為三類,今期先談第一類:如何利用教學影片輔助教學。

資訊科技發達,互聨網出現,以錄像片段作教學用途變得輕而易舉,無論從youtube下載,還是從記錄片檔案資料搜尋,都有大量選擇。這種搜尋功能,令教師在備課時,有豐富材料,且隨時可擷取,尤其是與學科知識相關的錄像,教師的功力就顯現在如何選取、鋪排及設計問題上,而不應只在課堂上播映類似〈鏗鏘集〉記錄片,一播半小時,著學生分組討論,成因結果、不同持分者意見等等,再由組長匯報,寫在黑板上,教師做點總結,兩堂就過去了。因為記錄片不是特別為教學而拍製的,只是說故事,把它變作教學用途,教師就要重新鋪排設計,選哪幾段,多少分鐘一段,如何調前放後,或插入其他資訊、閱讀資料,觀片要注意什麼,之間如何以問題引導,令學生有較高階的思考,吻合教學目標,就像寫引人入勝的劇本一樣,環環緊扣,殊不簡單。其實,以錄像來輔助教學,不是因互聯網的出現,只是現在更信手可拈來無窮盡的錄像。

互聯網差不多已無任何地域限制,上youtube尋找恰當教學影片亦不少,美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的教學短片早已街知巷聞,台灣均一教育平台,以至內地各師範大學都有大量製作,不過都不是直接與本港教學課程掛鈎,只能作引起動機或增補學習(enhancement)  之用。

要教學短片更能對應課程,學校教師因應學生需要而攝製就最理想了。近來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亦被推得如火如荼,就是教師先拍錄基礎知識部份,多是利用講解以傳輸知識及澄清概念,讓學生在課前先觀看及理解,課堂上就可以分組學習,相互討論交鋒,深入探究難題難點,「講」的部份課前做,「深入學」的在課堂上處理,謂之「翻轉」。剛剛內地又風行「杜郎口中學」「還課堂給孩子」的自主學習模式(可參考以往本欄所寫的自主學習系列) ,就常把傳統的教學說成「先教後學」,而「翻轉課堂」就是「先學後教」的自主學習了。

我一向不認同這類把教學或學習模式二分法,非此即彼,更不喜歡跟什麼形式推行規律化教學, 先不論學生的智性成熟度與學習習性各有差異,只從各個學科的知識內容或概念如何學的角度看(PCK),規範式教學是不能對應不同的學習目標。所以翻轉課堂可能在大學某些學科學系很適合,在中、小學又未必一樣。所謂理想的學習模式是否過於離地,是要經常反思的問題。曾聽過翻轉課堂的分享,都陷入了枝節上的爭辯,例如:錄像不要錄全課,最多十分鐘,教師不用出鏡,用手機拍就可以、拍多少條片才足夠之類,以至找機制以保證及强迫學生課前必看等等,而不是連繫到學科知識、教師能力及學生水平上討論。

面對第一組別、動機強的學生,要求他們課前觀片都要合理而有需要,如是靠影象而更易表達的科學實驗、生物解剖、機械運作等,或是教師自製自拍的講解或展示,短而精,多是要澄清概念難點的數學、經濟等科。

以前拍影片,都要用攝錄相機,現在都用手機或平版電腦。高年級、有動機、考試導向的,教師用手機拍着試題,用三、兩分鐘,邊寫邊講解,就是短片。想吸引沒那麼高動機的學生,影片就要有吸引力了,可能要製作動畫式的powerpoint,用軟件powtoon, screencast等製作,學生趣味才盎然。這些自製短片都可按情況和目的在課前、課內或課後觀看和重看。
真正要探討的,是要硏究教學錄像如何發揮最大功能,要凝聚學校共識,資源共享
                                                                                         
                                                                                         ( 卓越教學領導系列之八)

2016.12.05 原文刊於655期教協報〈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