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早餐調查的聯想

星期一明報頭條,眼前大亮,有硏究得出,有吃早餐的學生,TSA的成績較沒吃的高,學業水平可領先一年半,其益處遠超什麼學習模式及其他如自信心、學習動力等因素,所以要讓學生邊上第一課,邊吃早餐。

討論群組紛紛起哄。


「都話考TSA沒問題,只要吃早餐,什麼試也勢如破竹。」

「嘩!這個硏究很厲害。教育當局最高興,以後不用推自主學習、e-learning and STEM咁麻煩, 按人頭派早餐券,指定吃烘焙食品就得,不過要在第一堂一齊吃,及保證學生們不要因不吃而暈倒。」

「我想知道,在硏究期間,是否讓一組學生吃早餐、一組不吃,只教他們考TSA,比較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但好像不人道喎!」

「當然不是啦!是用問卷調查一萬五千名學生,填答吃早餐習慣,與 TSA
績作相關或廻歸分析(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看有否顯著性差異(significant difference) 、效應值(effect size) 等等,大數據呀,很厲害的统計!」

「我仔仔每天都吃菠蘿油,成績應可領先兩年吧?」

「那麼,吃三十元一客早餐,跟吃十五元的,成績是否有別?午餐吃豬扒與吃雞翼、冬天穿多件外套與沒穿、出街穿名牌球鞋與穿拖鞋、爸爸用私家車送校與廹巴士,又有沒有分別?」

「嗯,我相信在香港,有吃早餐、有穿名牌鞋、爸爸送上學、冬天穿得夠暖、有自己書房的,成績都可大幅領先,可能都較國際研究的學習模式有更高效應值,過要做大型調查,要有大數據呀!十年後,又有大型後設研究分析(meta-analysis)數據供研讀。」

「可能你們都搞錯了,這其實是一個推廣吃健康早餐的行動。」

2016.12.01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