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養生息 回歸基本

不明白為什麼政府的最高領導如此厭惡「休養生息」四字,可能自詡為精英的都要「大有為」,或者大國仍在崛起,「超英趕美」的自卑心理仍不停作祟。

真正有為的政是對人民的知識、智慧、能力、道德、價值、判斷充滿信心,讓他們選擇,而不是靠謊言、隱瞞、自誇、矇騙、強權、威嚇,以達自以為「有為」的管治手段。

教育及課程改革已折騰了十多年,「休養生息、回歸基本」才是真正有為。休養生息就是不再隨潮流搞什麼創新(這個詞語已不斷被亂用、濫用),切切實實的審視教育狀況、教學生態,去蕪存菁就夠,而不是當美國推STEM,科技精英在敲邊鼓,我們唯恐落後,也大「幹」一番。為展示有為,搞幾個數字指標,撥款十萬到所有學校,也不理每校學生社經狀況、教師能量,學校為免沒數可交,也就齊齊砌機械人、搞幾檔「魚菜共生」、教幾堂coding,外購散裝科學小實驗,總之人有我有,又用沒效度的問卷顯示有多少百分比學生喜歡,就說非常成功;一次性、劃一性的撥款就換來一個個自欺欺人的數字,對提升科學素養,培育科探精神毫無增益,既不能植根,又不會持續。

真正要做的,是回歸基本教學,讓教師有時間好好理解學生,提升學習動機及好奇,科研探索才生根。

有為的政府,更不需靠大量測考,以監察教育,以跟鄰國比併,自誇「追星越日」。

我們要回歸基本教育價值,讓我們的下一代有良好的品德,能秉持公義,不用在謊言、諛媚、靠攏權貴的環境下生活,不需狡猾鑽營,成為管治精英。

2017.1.26 原文載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為學由己

2016.3.1在本欄寫了一篇〈同學的自主學習〉,記錄了中學校刊編委會,邀約做訪問,談「自主學習」。

那天,來了六位同學,總編解釋多帶三位中四小師妹,是令她們吸取更多經驗,可接班。同學準備充足,早已擬好多條題目,作「小記者式」的訪問及報道,音錄筆錄,整理成文。我常想多點互動,並反客為主,澄清什麼是自學、自習,老師與學生在理解自主學習上有何不同之類,個半小時的暢談,很快就過去,結束時我還笑說打亂了她們的部署,擔心她們如何能把對談整理成文。及後自我反思,有點自責,對同學有過份要求,筆錄撮寫,已是很有意義的學習。

前天,收到重重的,共二百四十八百頁的校刊,中文部份佔四十四頁。翻到訪談的一篇,驚呼了一聲,文章以〈為學由己〉為名,長近八千字,不是一題一答問的形式,編寫者以四、五個小標題分段,並引經據典,豐富了我的口述,非常耐讀耐看,是極有質素的一篇文章。

原來,中文部份以「學習」為主題,分三大篇,頭一篇〈鑑古思今〉,述說學校、課程、教學與考試模式的演變,做了很多資料搜集功夫;第二篇名為〈各有千秋〉,是探討同學的各種學習模式,兼論中西方課堂教學文化的異同;第三篇就是〈為學由己〉。

這份校刊,令人驚艷,遠比只刊印個別學生的優秀文章、書法更難得,是集體努力的優異成果。

特別讚賞嘉諾撒聖瑪利書院校刊兩位正副總編,蘇巧雯、薛慧心及其他編委同學,並向教導她們的老師致敬。

2017.01.19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用手機作自主學習

講座上,提到在觀過的電子教學課,無論中小學,都不見得有好效果,有些是利用書商或自製軟件,把教學活動電子化,都是利用滑鼠,在ipad屏幕上拖來拖去,把學習從實作變成虛擬,初做還有點趣味,很快就失去作用;又以為可用軟件,一次過記錄學生討論成果,就很興奮,惜教學設計得不好,輸入及提示不足,學生只低頭打字,失去討論意義,只展示用過ipad及軟件,就認為是創新教學,比他校先進,其實學習沒有增益。

反而在課前課後,如何利用教學影片,把練習電子化,讓較積極學生有機會下載作温習,及不斷試做,更有作用。又提到在大學內,學生都帶手機上課,可上網搜尋資料及截圖,可拍攝教學材料及記錄同學表現,又可即時用whatsapp分享及傳播,都不用ipad了。可能中小學都想想上面所提的手機三大功能如何促進教師自己慣常的教學,可能最簡單、實在而有效

舊學生完講座後等我,並展示其手機內自製的十多個軟件。

「老師,這兩個有趣:經濟科的AD & AS 圖學生常不懂畫,我拆成了十多個步驟,學生即做即知答案對否,把你以前說過的紙版細分課業電子化;我又廹學生背定義,他們對着手機背,就出現文字,學生背得很開心。」

「學生肯做?成績好了嗎?」

「肯呀!用手機方便,即時下載,又要加點鼓勵。成績?高少少啦,好過什麼也不做,都是第三組別學生,肯繼續努力很好了,我校真多了學生入大學呢。只是沒時間,都是暑假才製作。」

很多老師都在為學生默默耕耘,需要的是時間和空間。

2017.01.12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卓越教學領導:四探資訊科技教學效能

上期談如何利用教學影片輔助教學,特別就翻轉課堂的理念及形式作了探討。今期集中探索在課堂內所應用的多種教學軟件的作用。

課堂上的學習都要倚重書本及其所載內容,資訉科技發達,電子書亦應運而生,以前,書商也會隨教科書提供powerpoint及其他補充練習,現在更要開發相近功能的多款軟件,以助銷售,例如在語文學習上,可在電子課本上點選某句子,即可聽到讀音,學生朗讀的聲音檔亦可上傳,又可在電子課本上加上文字、相片等等,單獨看某一軟件功能,其實頗為吸引,但一想到硬件設備,大量的學習內容,及如何更有效運用課堂上學習時間,很多時學校及教師都不用,軟件都變成花招(gimmick)
;又有些是把教具或教學活動電子化,例如小學數學的電子釘板,排水法教容量由動手做實物實驗,變成在用滑鼠 ,把屏幕上的虛擬物拖來拖去;又本來用紙筆教筆順,改為在屏幕上觸碰,在早期應用,都可能令學生有點驚喜,增些趣味,但這類電子應用軟件,都把學習從實作變成虛擬,何者更有效果及能延長學習動機,應由各科教學領導作更深入的討論及硏探,哪類學習策略更紮實;有些亦把英文科的練習或工作紙卡通化、動漫化,如軟件Comic Life等,也有趣味,對小學生或有點作用。

很多推行電子教學的中學,用得最多的可能是Plickers, Kahoot, Socrative, Nearpod, Google form 等軟件,都大抵是讓教師製作多項選擇題、是非
題、短答題,作練習或小測,在課堂上學生可即時作答,立即知道對錯,又可把成績作統計,讓教師得知全班及個別學生的表現,而作補充講解,或提供即時回饋,較以往要做完工作紙,批改後入分,才有統計報告快捷和有效很多倍,有些軟件又可在練習上加入簡報、圖片、影片、文字檔等提示,以助學生完成練習。相信是較常運用而有效果的軟件。

在這裏,我提出兩點供教學領導思考:()有動機、而會被成績帶動學習的學生,對即時成績統計及與同學比併會有憧憬,那成績較差而每次都展示失敗的學生要如何輔導和跟進呢?() 這些用得頗多的電子軟件都是測考及練習,是學生表現統計,是學習後的衡量,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如何利用電子科技提升學習含金量,提高教學有效性?

令我提出上面思考的一個現象,就是在觀某些標榜是電子教學課,教師都運用padletgoogle spreadsheet 軟件叫學生作討論,但除了屏幕上能顯示每位同學的意見外(頗多甩漏和不成熟),卻失去同學間真正互動交鋒的作用,變成為應用電子軟件而設計的教學,很多有效討論所需的考量,如導入討論的閱讀材料是否足夠,討論問題是否應有層次等等,只見學生低著頭打入自以為是的答案,務求在屏幕上出現,讓教師知道已完成任務
。教學領導的作用,就是把促進有效教學的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作首要考慮,電子軟件是輔助工具,不能本末倒置。

最後的一類是把教和學的材料和習作,上載至校內互聯網平台,如Moodle讓學生隨時學習,這種因科技促成材料有大量空間儲存及回索(retrieve) ,人人都明白,不贅,關鍵仍是如何令學生有動機自習。

大學內,學生都帶手機上課,可上網搜尋資料及截圖,可拍攝教學材料及同學表現作記錄,又可即時用whatsapp分享及傳播,都不用ipad了。可能中小學都不一定要製作及應用太多軟件,又擔心硬件設備,wifi容量等問題,在學生紀律能受控制下,想想上面所提的手機三大功能如何促進教師自己慣常的教學,可能最簡單、實在而有效。
                                                                                         (卓越教學領導系列之九)

2017.01.09  原文刊於666期教協報〈見微集〉

國內式自主學習答客問

上星期寫了「杜郎口」神話,教師朋友紛傳來短訊追問,以下是對答。

「我校正推行類似的自主學習模式,之前到過國內參訪,又去香港的友校先鋒取經,是否搞錯了,走錯了路?」
「不知道,我沒有做追縱研究,不能置評。」

「觀課時,學生都參與學習,老師在分享時都很興奮,情緒高漲,展示學生的自評問卷數據,都是正面的,說喜歡這樣學習。」
「哪就好!凡有新猷而又受重視,都可能會出現光環效應(halo effect) ,教師、學生、學校都感覺良好,是自然的,且亦應對學習有正影響,『杜郎口』本來就有這效果。但學習不只是一時三刻的感覺,要與學習目標連繫,是學習含金量問題,假如是提升學業成績,就要有考試分數的顯證。」

「聽分享時,老師都說測驗分數較以前高。」
「哪就更好!我說過我沒硏究,無基礎置喙。這類教學模式的效能研究,很難控制,越短期、越集中一、兩班,效果較明顯,可惜卻不容易概括(generalize) ,太多其他因素同時影响,可能要待考公開試才見真章。」

「學校也不是全盤照搬,教師都有設計導學案,要學生預習;但四面黑板都變了組內小白板,又結合電子教學,用ipad,又學了很多促進師生互動的軟件,都是課改潮流下的創新行為,應沒錯吧?」
「哪就更加好!我常強調不擁抱、不抗拒任何教學模式,只提出師生付出的成本效益問題,及各類學習的持久性、普遍性,及合適性,及如何把好元素轉化及優化。哈哈!國內絕大部分重點高中,都依傳統教,那容『杜郎口』入門。」

2017.1.05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