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如何利用教學影片輔助教學,特別就翻轉課堂的理念及形式作了探討。今期集中探索在課堂內所應用的多種教學軟件的作用。
課堂上的學習都要倚重書本及其所載內容,資訉科技發達,電子書亦應運而生,以前,書商也會隨教科書提供powerpoint及其他補充練習,現在更要開發相近功能的多款軟件,以助銷售,例如在語文學習上,可在電子課本上點選某句子,即可聽到讀音,學生朗讀的聲音檔亦可上傳,又可在電子課本上加上文字、相片等等,單獨看某一軟件功能,其實頗為吸引,但一想到硬件設備,大量的學習內容,及如何更有效運用課堂上學習時間,很多時學校及教師都不用,軟件都變成花招(gimmick) ;又有些是把教具或教學活動電子化,例如小學數學的電子釘板,排水法教容量由動手做實物實驗,變成在用滑鼠 ,把屏幕上的虛擬物拖來拖去;又本來用紙筆教筆順,改為在屏幕上觸碰,在早期應用,都可能令學生有點驚喜,增些趣味,但這類電子應用軟件,都把學習從實作變成虛擬,何者更有效果及能延長學習動機,應由各科教學領導作更深入的討論及硏探,哪類學習策略更紮實;有些亦把英文科的練習或工作紙卡通化、動漫化,如軟件Comic Life等,也有趣味,對小學生或有點作用。
很多推行電子教學的中學,用得最多的可能是Plickers, Kahoot, Socrative, Nearpod, Google form 等軟件,都大抵是讓教師製作多項選擇題、是非題、短答題,作練習或小測,在課堂上學生可即時作答,立即知道對錯,又可把成績作統計,讓教師得知全班及個別學生的表現,而作補充講解,或提供即時回饋,較以往要做完工作紙,批改後入分,才有統計報告快捷和有效很多倍,有些軟件又可在練習上加入簡報、圖片、影片、文字檔等提示,以助學生完成練習。相信是較常運用而有效果的軟件。
在這裏,我提出兩點供教學領導思考:(一)有動機、而會被成績帶動學習的學生,對即時成績統計及與同學比併會有憧憬,那成績較差而每次都展示失敗的學生要如何輔導和跟進呢?(二) 這些用得頗多的電子軟件都是測考及練習,是學生表現統計,是學習後的衡量,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如何利用電子科技提升學習含金量,提高教學有效性?
令我提出上面思考的一個現象,就是在觀某些標榜是電子教學課,教師都運用padlet或google spreadsheet 軟件叫學生作討論,但除了屏幕上能顯示每位同學的意見外(頗多甩漏和不成熟),卻失去同學間真正互動交鋒的作用,變成為應用電子軟件而設計的教學,很多有效討論所需的考量,如導入討論的閱讀材料是否足夠,討論問題是否應有層次等等,只見學生低著頭打入自以為是的答案,務求在屏幕上出現,讓教師知道已完成任務。教學領導的作用,就是把促進有效教學的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作首要考慮,電子軟件是輔助工具,不能本末倒置。
最後的一類是把教和學的材料和習作,上載至校內互聯網平台,如Moodle,讓學生隨時學習,這種因科技促成材料有大量空間儲存及回索(retrieve) ,人人都明白,不贅,關鍵仍是如何令學生有動機自習。
大學內,學生都帶手機上課,可上網搜尋資料及截圖,可拍攝教學材料及同學表現作記錄,又可即時用whatsapp分享及傳播,都不用ipad了。可能中小學都不一定要製作及應用太多軟件,又擔心硬件設備,wifi容量等問題,在學生紀律能受控制下,想想上面所提的手機三大功能如何促進教師自己慣常的教學,可能最簡單、實在而有效。
(卓越教學領導系列之九)
2017.01.09 原文刊於666期教協報〈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