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而在課前課後,如何利用教學影片,把練習電子化,讓較積極學生有機會下載作温習,及不斷試做,更有作用。又提到在大學內,學生都帶手機上課,可上網搜尋資料及截圖,可拍攝教學材料及記錄同學表現,又可即時用whatsapp分享及傳播,都不用ipad了。可能中小學都想想上面所提的手機三大功能如何促進教師自己慣常的教學,可能最簡單、實在而有效。
舊學生完講座後等我,並展示其手機內自製的十多個軟件。
「老師,這兩個有趣:經濟科的AD & AS 圖學生常不懂畫,我拆成了十多個步驟,學生即做即知答案對否,把你以前說過的紙版細分課業電子化;我又廹學生背定義,他們對着手機背,就出現文字,學生背得很開心。」
「學生肯做?成績好了嗎?」
「肯呀!用手機方便,即時下載,又要加點鼓勵。成績?高少少啦,好過什麼也不做,都是第三組別學生,肯繼續努力很好了,我校真多了學生入大學呢。只是沒時間,都是暑假才製作。」
很多老師都在為學生默默耕耘,需要的是時間和空間。
2017.01.12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