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期談教學要回歸基本,是有見於在課堂上推行自主學習(只是某些小技巧及策略) 及電子教學(只應用某類軟件) 成風,提醒教師應先以學科的教學目標及如何教得好為備課時的首要考量,自主學習策略與電子軟件的應用是為了協助學生達標,不應本末倒置。
要達標,就要有恰當的教學策略,科目不同,學習的內容、概念、能力有異,策略自然亦應多樣化,是簡單的道理,應用得是否恰當,就是優秀學科教師的功力所在,無論是有沒有所謂「創新」教學。
在學科學習內容上,有陳述性(declarative) 、程序性(procedural)以至各種其他知識,有些需要闡述、觀察、展示、甚至練習,就可達致,教師都理解。但到思維、創作、探索、主動學習等能力,問題出現了,最大的謬誤,就在用填框框的方式,「教」自主學習。
在與教師們共同備課時,用了四個詞語,闡述如何回歸基本「教」與「學」。「教」是「輸入」與「引導」,「學」是「建構」與「感悟」。因剛巧是中文科的寫作教學,可較易解釋。
常見的寫作教學,都是找一篇優秀範文來「教」,例如把杏林子作品改寫,成為〈聽聽這小溪〉的範文,再就文章內的擬人擬聲法、用五感、寫景、詠物、抒情,逐一從文章中找一或數個例子以說明、配對;然後要求學生依樣畫葫蘆,寫一篇文,其實是跟框架「填」一篇幾百字的文章。
寫文章就是一個創作,人生經驗不豐富的學生又如何能被「杏林子化」,聽到小溪流水的活潑與輕快,寒風冷雨的孤寂與凛冽,而寫出類近的文章。教師其實都很用心,把最好的東西「硬」輸入,但要學生肯創作,有體驗和觸動才最重要,所以要有豐富的「軟」輸入:一小段具創意的廣告影片,三、五張有故事的照片,幾篇扣人心弦的報告,多篇短小精妙的文章,激發他們的想象和思考,學生才會主動學習。
利用這些豐富而恰當的學習材料,用問題加以引導,勾出用字遣詞的精鍊,運用感覺的巧妙,寫景述情的鋪墊,讓學生從中看到連繫及關係,能理出脈絡,建構知識,而不只是按範文例句,填詞改寫。非語文科的概念知識學習,學得是否有效,與提問的層遞性、引導性相關最大。
豐富恰當的材料、有層次和深度的引導,才能建構學生的能力和知識,而不是只指示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上網尋找資料,整理幾點,就當作建構及自主學習。
對高能力的學生,可把他們的學習成果展示,如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互相傳閱,哪一個詞語最傳神,哪一個景最特別,哪一種情最貼切,最喜歡哪一個比喻,由教師引導,作討論、欣賞和相互學習,是另一種建構式學習。可惜,為了推行自主學習,以為都要有互評自評,大部份教師及學生對評核的專業知識、評估評準則一知半解,卻花了大量時間在打分比併,與有效學習無關。
感悟是一個較抽象的名詞,以上述寫作教學為例,老師利用動人材料,鋪排得宜,引導有法,學生自然有所觸動,學習就紥實生根,會「叮」一聲,「啊!原來如此!我懂了!我都做得到!」此就是有所感悟。對哪些要澄清概念、攻破難點的學習,如很多數理科較艱深的課題,感悟尤為重要。
有了感悟,學生才有自我調適學習的能力(self-regulated learning) ,懂自我反思,調整學習目標,就會對自已有更高期望,亦會尋找方法以實踐自己的期許。
(卓越教學領導系列之十三)
2017.4.24 原文刊於教協報670期〈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