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評不如相互欣賞學習

看了好幾節小學的自主學習結合電子教學的課,都有㸃不安。其中一種常用的電子教學軟件,Nearpod Padlet之類,可以把全班學生的習作在iPad 熒幕上展示。這些可以是分組討論總結,數學題的計算方法,學生的答題或小文章,甚至是所繪畫的一幅圖畫等。

因要推行自主學習,以為必要有自評互評,既然可看到同學的展示,就譲他們互評,學生是興緻勃勃的,因喜歡給同學打分,但我認為時間都花在沒效果的互評上。

教師或不同意,以為都給了評估準則。例如在中文課要求小五學生寫駁論,就只出一條題目:課外活動有礙學業,所有學生寫一小段,之後互評,準則是要有論據、有反駁內容和有小結,給予4321分。

我有點疑惑,小五生如何理解這些評分準則,又如何從三個準則中分為四等?

有點偏見,可能文章長些、錯字少些、平日成績好些,會高分些,更使我憂慮的,常常都被同學評低分的,對學習心理和動機究竟有多大影響。

評核本來是很專業的,但不知為何課課要自評互評,就是自我反思,和推行了自主學習?
對能力佳的高中學生,可把學習成果,如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互相傳閱,哪一個詞語最傳神,哪一個景最特別,哪一種情最貼切,最喜歡哪一個比喻,由教師引導,作討論、欣賞和相互學習,才真正學得有效,不是靠數字、亂用評估表互評。

未有足夠知識基礎和能力的小學生,大量填這些互評自評,是擠掉了他們的有效學習時間,把心思放回教學輸入和引導上吧!

2017.4.06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