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學領導:回歸基本「教」與「學」

先就題目作點說明。回歸基本「教」與「學」不是指學校提供太多其他學習經歷,要回歸基本;也不是要抗拒流行學習意念如自主學習或電子教學,而回歸傳統課堂教學;而是要回歸在學科學習上,甚麼才是要學生掌握的學習目標,用甚麼教學材料和策略,令大部份學生達標,此本來就應是每一個教師耳熟能詳的原則,卻因為不斷受要推甚麼「新猷」而忽畧了,目標變成有沒有應用所謂「推行自主學習」內招式如自訂目標、自擬題目、自評互評,或有沒用電子軟件如KahootNearpod,及拍錄影片作教學。

這一條教學目標主次不分的歪路,不自今日始。源於課改的大量改進項目或名詞,最早是四個關鍵項目如專題研習、促進閱讀...,及後又推九種共通能力、提問技巧、高階思維、以至用「合作學習」照顧差異、用「思維十三式」推自主學習等等。獨立來看,這些項目都可能是學習路上的美麗花草,適當地溜覽,令人賞心悅目,學習路更容易走,但只顧停下欣賞摘花,又如何上路達標?

此亦源於碎片化(fragmented)、分項化(itemized)、非專科專評的校外評核,一古腦兒的把上述所有項目置於評核表上,學校爭相摹仿,都在大量項目上打圈評分,而不再從用甚麼教學策略才達恰當學習目標作主要考量。

學校及教師們可回顧一下,大家都非常用心落實上述項目,還為了有實證,製作了大量手冊及指引,包括甚麼「九力架構」,科科課課都要有九項共通能力,堂堂用「合作學習」的異質分組討論、Think-pair-share,篇篇學習都用布魯姆(Bloom) 的層遞提問,填寫自主學習手冊、畫圖象組織,凡自主學習都要有「自字頭」項目,久而久之,所有教學都把分項變成主要框架,本末倒置而不自知。

回歸基本教與學,不是要摒棄及抗拒上述的項目,而是要撥亂反正,各類新名詞都只是輔助學生達至學習目標的潤滑劑,而且不能全用,也沒有一種萬用劑。或者有人認為教懂「思維」、學會「自主」,學生自會達標。我不同意,在課堂學習,學科是最重要載體,而且學習一定有相關內容及情境(in context)

重提回歸基本教學,是因今學年,參與了跨校專業社群的教師發展項目,組合了四所小學的二十多位教師,共同備課、作教學實踐,討論目標及策略的恰當性,以至提供適切回饋及探究效能,深深感受到前缐教師們的努力,獲益良多。

我們拋開要推什麼行動的羈絆,在現行的教學基礎上思考如何改進,以達至教或學的目標。舉例說明:中文科教學目標是敍事寫人,耍學生選取適切事例突顯人物性格作不同角度描述,如以推自主學習的某些技巧為目標,就要求學生在範文圈關鍵詞、把文中事例、人物性格填入提供的圖象組織,總結時要填一份「我學會了多少個角度」的自評互評表之類,而不是令學生見人見事,有觸動,而主動描述其關係。

拋開「潮流和創新」,就從教(輸入和引導) 、學(建構和感悟) 展開討論。教科書內範文的篇章合適和足夠嗎?需否因應學生差異另找或自撰文章?純看文章是否太單調?有沒有好人好事的教學影片讓學生在家先看一小段,回到課堂上才以問題或小組討論方式幫學生理解多角度描述?

單是輸入部份,已不經意有齊照顧差異、自主及電子元素了。
                                                                                (卓越教學領導系列之十二)

2017.4.3  原文刊於669期教協報〈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