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學領導:觀課、評課與回饋

在卓越教學領導工作坊上,參加的校長及學校的高中層領導,都特別對觀課、評課及如何給予教師回饋最感興趣,一來是明白課堂是教師接觸時間最長的地方,其學習效果最值得關注;二來評課與回饋的專業知識並不容易掌握。

在工作坊上,我搜集了多份觀課表格讓他們參考,並要求選出一份認為最合用的。在多次的統計中,最多人選的是類似外評觀課表,都是打4321分,而又分十多二十個細項,每項都打分,又加又除,認為夠細緻具體的表格。我做了一個小實驗,要求參加者用類似外評觀課表在細項上不斷打圈打細分,與只集中精神觀課打大分作比較,接近毫無分別。

這也無可厚非,外評具官方權威,要跟貼,而且細分越多,就以為可用數字排優列等。這就出現了兩個盲點:一是觀課評分是為了教師考績,像外評為學校打分;二是迷信用細緻分數排名。先說後者,各個細項的重要性及在該課教學的作用都不同,而權重(weightings) 亦不應一樣,所以把細分加起來計,才是不公平;更重要的是,不問恰當教學目標,只盡量實踐表格上的評核細項以取分數是本末倒置,不是有效教學;一堂好課不是數一數有沒有用電子軟件、PPT、多少個小組討論、畫幾多個腦圖,及有沒有用自評互評。

再談考績。如把一堂課的評分作為教師考績的全部,共同認可的標準越清晰、細項越多、比重恰當,分數越細分,越容易排次序,那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某人升職是因為有78分,你只得75分。各位教學領導,行得通嗎?為甚麼不多看我幾課?我教體育為甚麼評我沒用腦圖?還有.......... ?考績是從多角度、多樣化的表現綜合而成的,觀一次或幾次的課堂表現亦不能令被評者信服,所以以細緻評分式的觀課表是用錯力了。我最重視課堂教學,教師在這方面的表現肯定是考績的重要部份,但不是靠量表。

談有效教學,常總結成五個理解(understanding) :理解學生、自己(教師) 、目標(課程) 、教學及評估。所以,在觀課、評課和給予回饋時,也要先理解施教者在甚麼教學狀態,教甚麼和為甚麼會這樣教?而不是拿着表格逐項告訴他/她哪項做得好、哪項沒做、哪項做得不足?我稱之為在教師的基礎上幫助改進,與照顧學生學習上的差異一樣,不是拿一個不一定被認同的高標準「谷」學生或教師。

常笑稱自己是「教人教書發燒友」,亦深信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及成長起重要作用,而且亦覺得沒有教師不想在教學上改進。在多年的教師培育工作,尤其是評課和回饋上,遇上很多挑戰。

「你以為我不懂嗎?我一星期上幾十節,學生問題又多,哪有時間備哪麼多課?」

「教學就是教學,我不屑做『大龍鳳』,做一堂有幾難?」

確實有部份教師,長期疲累,沒從教學中尋到樂趣和成功感,受學生常常學不到而沮喪,自己也變得「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亦有具超信心的教師,把一切課堂上的大、小改進都戲謔之為『大龍鳳』,也只是不放心走出安舒區(comfort zone) 的一群。

所以,卓越教學領導,就要從教師的基礎上思考和引導,在理解這些狀態下,專業知識和態度就重要,評課和回鐀的針對性和質素要有保證,才能令被評者受落而改進。下期再續。
                                                                                      (卓越教學領導系列之十四)
2017.5.22     原文刊於教協報671期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