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勿迷戀測考數據

北京十一學校特級教師魏勇等,再參訪美國多所著名公、私中學,初時總覺得 其課堂教學不夠落實,缺深度,都是輕輕鬆鬆的師生互動,調動興趣,多於「學得要多、答得要準、考得要好」的「好」教學,難怪在跨國的標準測試中瞠乎人後。再深入觀察、探索和深思後,才驚覺人家制度的教育目標並不以考高分、入名牌大學、以考試分來爭取世界排名為主要目標,而是培育興趣、還選擇與自由與學生,讓他們真正自主學習。

所以,無論國內名校,如何取西經,引入外國教育制度的「小班、走班、大量選修課與課外活動」,一要靠統一高考試得高分,才能進北大、清華,也就一定是考試主導,知識內容為重、教要踏實、學要刻苦了。國內名中學,學生都是億萬人中的尖子,專注努力,考高分目標明確,相對來說,什麼非考試的制度改變和教學方式並不重要。

國內很多持進步主義觀念(progressivism) 的教育學者,都想學生能把功利地應付考試的外在動機轉化成具好奇心、愛學習、想探索學問的深層學習者,都不願標榜上海考生在PISA的成績,以免教育繼續維持只為考試比併服務,局限和忽視孩子們的多元才華,更嚴重推毀在統一測考落後學生的信心及持續學習能力。

可惜,在香港,有迷戀大量測考數據,以供比併及監察作用的學者及教育當局,完全無視定期統一強廹測考對「所有」學生的摧殘和壓力,小三學生也不放過,務要把TSAPISA之類的统一測考變得高風險,一統計出高分就心花怒放,犧牲了什麼不用理會,不關我事,因為後者沒數據證明。

2017.5.4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