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文言文教學 (三)

與教師們準備一個文言文教學的單元,共十節,對象是小六學生,共備過程中,有很多學習上的討論,其中一項是如何何評估學習效果。

最易明白的評估理念是要知道預設目標是否達到。

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學目標,總要有點知識要教,也就是六招「留、補、換、刪、調、代」的閱讀文言文策略,及能理解文言文常用的字詞,但亦要學生在感覺上不懼怕文言文,甚至感受到文言之美。

要知道知識性的目標是否達到,最具體的就是用另一篇文言文,出一份學後測考卷或習作,讓學生展示所識。

教師們的討論非常熱烈。

學生未能達標、測考不合格是否一個失敗的教與學?

為什麼要學六招?我們的預設目標是否恰當?

學懂六招又是否有效學習?為什麼不考學生能否應用這六招於語譯上?這才算成功嘛?

可否在測考題以外問一條開放題,讓學生抒發學文言文的感覺?不過這是很難計分打分的。
在現階段要學生展示所學,是否一定要是測試知識的考卷或練習?

我們要小六生嘗嘗文言文學習,其學習效果是要在十節後立即展示,還是為他們鋪墊好上中學時的相關學習,究竟什麼才是恰當的目標?

連寫三篇談文言文教學,其實是說任何一個課程設計,包括專題研習,體驗學習,以至時興的STEM,也應經歷類似的討論及思考。

2018.4.12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