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的謬誤

自主學習的其中一種理論,是學生對個人的學習狀況有充份的理解,能訂立目標,在學習過程中,總結到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再調校策略及目標,擁有能自我反思及監控學習的能力。這個期望,是令人嚮往的,但學生要做到上述的要求,其實是相當優秀而成熟,來自對學習的濃厚內在興趣。

在過去幾年,學校教師卻要求學生規範化填自學手冊、要自訂目標、自找資料、自擬問題、自評互評等,就以為能達至自主學習的目標,這裏有很多謬誤,在小學尤甚。

有要求小學生在每個學習單元,或每堂課中自訂學習多少目標,因不懂如何訂,就由老師擬幾項,讓學生剔選,把教學課程及要求交由沒有認知的學生決定,完全本末倒置。

有要求在學完每課數學都要自擬一條一道題,考考同學,又沒什麼原則和指引,學生都茫無頭緒,只能左抄右擇,或天馬行空的亂擬,偶然有一條擬得較好的,就標榜為自擬題目如何重要。

本來應對學習內容有深刻掌握、很成熟的考量自我學習狀況,甚至應與老師傾談溝通,才能作適當適時反思的,卻變成完課後都要填答、無信度效度的劃一「哈哈笑」自評互評表。

我們都急於找些學習行動,要求學生完成,卻忽略了每個行動的意義,及其相關的情境因素,徒勞無功。

2018.4.26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