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引起小六學生學習動機,及對艱澀的文言文不存抗拒,教師們在首兩節設計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猜謎遊戲。學生要先猜由emoji組成的成語,結合半圖畫半文字猜文言短句,再估一整句、一小段文言文的意思,並閱讀一本用標點符號及圖形寫成的小故事。當然,遊戲活動固然吸引,更重要的是內容及目標,即猜謎的難易度是否吻合學生的程度,及如何步向學習文言文。
在課堂的實踐上,為增添趣味及參與度,教師運用了戲劇元素,自封為尊者,要訓練學生成為從人界、仙界到神界的勇將,要升級過關,打敗魔界人物。學生都非常投入,搶着答題。因為是全新嘗試,教師準備了大量題目,初段較淺的就快問快答,氣氛熱烈,較深或需過程時間的,就要求學生作二人商量,或四人討論後才答,估對與否,都要學生清晰用言語表達,其他同學補充。
為鼓勵及欣賞同學的努力,答中的、答不中而又有理由的、答錯而有勇氣的,都得到獎勵,在尊者的百寶箱抽一份禮物,不是文具糖果,是一張張的小字條,寫着:
「可約老師吃一頓午飯。」
「選自己的一份習作貼在壁報的英雄榜上。」
「在班主任堂配戴一件自選飾物。」.....
學習氣氛非常高漲,不過,最多人渴望抽到的,是「可少交一份家課」的字條。
最後的環節是大挑戰比賽,學生分小組,在「未學」文言文之前(因後八節才教文言篇章) ,從提供的大量文言語句或段落,選取能解讀的,向同學報告。題目分普通與挑戰題,鬥快鬥準鬥高分。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之類等短句是普通題。
「貓蔽身林間,突出噬雀母。其雛四五,噪而逐貓,每進益怒。獵奮攫之,不勝……. 」的一大段〈貓捕雀〉,是挑戰題。
學生都不怕多,選〈貓捕雀〉作解讀。
教師課後在這部份先做點討論。
「原以為類似『善小』那幾句字少又不僻,較淺,搶分快。學生想法卻不一樣。」
「學生熟悉貓雀,對動物有興趣和好感,又能估讀前文後理,其實不怕艱僻字詞。」
「選材確要從學生的角度、生活、體驗、和前備知識(prior knowledge)著手,不是從教師的『認為』。」
我做了點補充。
「學習內容不一定以簡、短、少為淺,要令學生理解,就要有足夠的輸入(input)和剌激(stimulation),可讓學生聯想(association)及連繫(connection),不一定要教他們記那些『留、刪、補…..…』等策略,學生未被教『六招』,已完成任務,不怕文言,又嘗試解讀,已達標;反而教師包袱太重,以為不詳解、不教懂語法作法,就不是在教『語文』。同樣,對所謂低程度的學生,不是把語句縮短,在工作紙上填少兩隻字,就是照顧了差異,而是要更多輸入,用圖象、影象,要教得豐富(teach rich) 。」
這兩節課都達至預訂目標,學生全面參與,而愉悅的學,是很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們認為這樣的共同備課雖花時間,卻有很大進益,一是因這個自設課程沒教科書羈絆,又沒說明要推自主及電子學習,每個階段設計都以學生能力為焦點,及適時應用多樣教學策略,更重要的是在教學時能觀察及理解學生的反應及表現,而調校教學,且是一級四班的四位教師都參與,每課都在改進中,效果越來越好。
我看重的,不是因不停改善而達至接近完美的一課,而是教師的討論質素有否提升,教師能量(teacher capacity) ,尤其是在運用有效策略上,有否擴大,及在其固有教學範式(paradigm) 上,能否改善和轉變。這才是共同備課的終極目標。
(課程設計的實踐與思考系列之三)
2018.5.28 原文刊於684期教協報〈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