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和教都要「豐富」

教師為引起小六生學習文言文興趣,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估意義題,學生分小組,從提供的文言語句或段落,選取能解讀的,向同學報告。題目分普通與挑戰題,鬥快鬥準鬥高分。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等短句是普通題。

「貓蔽身林間,突出噬雀母。其雛四五,噪而逐貓,每進益怒。獵奮攫之,不勝……. 」的一大段〈貓捕雀〉,是挑戰題。

學生都不怕多,選〈貓捕雀〉作解讀。

教師課後討論。

「原以為類似『善小』那幾句字少又不僻,較淺,搶分快。學生想法卻不一樣。」
「學生熟悉貓雀,對動物有興趣和好感,又能估讀前文後理,其實不怕艱僻字詞。」
「選材確要從學生的角度、生活、體驗、和前備知識(prior knowledge)著手,不是從教師的『認為』。」

我做了點補充。

「學習內容不一定以簡、短、少為淺,要令學生理解,就要有足夠的輸入(input)和剌激(stimulation),可讓學生聯想(association)及連繫(connection),不一定要教他們記那些『留、刪、補…..…』等策略,學生未被教『六招』,已完成任務,不怕文言,又嘗試解讀,已達標;反而教師包袱太重,以為不詳解、不教懂語法作法,就不是在教『語文』。同樣,對所謂低程度的學生,不是把語句縮短,在工作紙上填少兩隻字,就是照顧了差異,而是要更多輸入,用圖象、影象,要教得豐富(teach rich) 。」

 2018.5.24 原文刊放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