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在2000年教改前後,流行腦本硏究(Brain-based research),一時之間,如何鍛錬左腦右腦,做腦操,教多元智能等如雨後春筍,蔚成風氣。有較進步的學校又會把某些元認知理論(metacognition) 應用於學習上,除教授學習策略外,更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作自我反思。
實踐上,有學校卻要求學生每日、甚至每課都填手冊,在空白的表格上寫反思。在沒有充足的知識基礎、未能掌握內容難点及學習難處的學生,而又被迫填答,也就只能千篇一律的寫上時間不夠,內容太難,自己不溫習之類的反思,甚至不知如何下筆。
良好的理念,卻被錯誤的實踐摧毀。
自我反思的價值,不在判斷自己學習是否達標(大部份學生根本未有能力知道),而是能自我找出或嘗試其他方法以改進,向目標進發,有作用的自我反思,學生要樂於思考和分析學習的內容,會反省學習習慣及策略等,很多時是需要老師引導的。
可能因為學生不懂如何填反思,就誤以為要把自我反思具體化,也就製作了類似問卷的自評表,租疏而不對目標,沒甚信度效度的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紛紛出爐,學生不斷花時間於剔表格。
這也是因為當局要作校外評核,要求學校先自我評估,又以為凡有問卷表格,就有數據證據,又沒有評鑑、評估的專業知識,學校唯恐跟不上要求,就課課都搞毫無作用的自評,因而異化出來學習行為。
2018.5.3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