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年,香港教育大學卓越教學發展中心,邀請了台灣兩位著名教學策略推手作演講。去年是翻轉教室的棄丙成教授,今年是「學思達」教學法的張輝誠老師。科技發達,兩位講者的視頻,早已看了,但聽他們現身說法,仍深深感受到他們的魅力。
其實,他不是在形式上推「翻轉教室」,先觀教學影片,上課做討論;而是不停在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想在課堂上人人參與,就要多些互動討論,所以上課之前,就先要觀教學影片,掌握基礎知識;想學生具有觀教學影片的習慣,使之成為學習的一部份,那頭兩星期的課就與學生在課堂上一齊觀,更會討論為何要觀片、觀什麼、及如何找問題?想令學生在課堂上全面參與,就不是只設計討論問題,而是有新挑戰,提升難度及多元性的活動。
在資訊科技年代,學生都是按電腦、打手機長大的,要以他們的生活及習慣設計教學,葉就開發IT教學遊戲平台(Gamification),把打機與學習結合,創作PaGamo遊戲,完成學科單元的練習後可升等、或搶佔地盤等等,使學生透過競爭而延續學習動機。PaGamo更發展為全球性學生電子遊戲比賽。
這就是從學生的興趣及行為上轉變教學模式。葉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個人教學熱誠及投入是主因,與學生打成一片,能感動學生,而且對資訊科技有深厚認識,有專業科技團隊支援,應用得揮灑自如。教的是電子工程系下的數學及物理科內容,是其二,因這些內容較能系统化、層遞化的組織,也就較能用挑戰難題的打機遊戲法。學生都是大學內的尖子精英,透過比併式的遊戲,贏得比賽的滿足與自豪感就是動力。
張輝誠在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任教中文,學生水平相當高,但亦同樣感到填鴨式的教學、被動的學習,只會摧毁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好奇心,讓他們樂於答問及表達,還課堂學習權給孩子,學習氣氛會完全不同。
「學思達」教學法,是在每一堂課都能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等綜合多元能力。教師要準備大量恰當資料(講義) ,讓學生自學及閱讀,並設計有系統、有深度的提問,增強及提升學生思考能力,高質的師生對話,加上小組經營,讓組員「既合作、又競爭」,能表達意見,討論及爭辯。
聽張的講解,每一部份都要先教,「教」如何閱讀,讀及用甚麼學材;設計大量好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斷鼓勵學生放胆表達意見,養成習慣。
在我看來,這其實不是推行「自學」而得來的成果,而是一堂「好課」應具備的元素,要理解學生程度,為他們準備及輸入(input)豐足的資科及學材,教學過程要視目標而運用多元而恰當的策略,可提問、討論、分組操作、展示所知、互助互學,學生都高度參與,教師能點撥總結。
香港流行推「自主學習」,不應是要摹仿「翻轉教室」或「學思達」,而是如何令學生上「好課」,擔學習責任;我們最值得學習的,是葉、張兩君對教學的投入及態度,都具有豐厚的專業學養,教學含金量高,且充滿教學熱誠,說話生動幽默,師生關係良好,能易地而處,從學生角度看學習,更會千方百計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
2018.6.25 原文刊於685期教協報〈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