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令學生想學


早前到學校進行中文科優化教學計劃,在本欄寫了一篇有關文言文教學,再補充。

教師們很用心、花了六教節,鉅細無遺的解釋及分析桐城派方苞的<弟椒塗墓誌銘>,並設計了五、六頁的工作紙讓學生填答字詞及語譯每一段。學生都很聽話、專注,填工作紙,教學也順利完成。


我本科不是學中文,只從學習者的角度思考,會有偏頗。觀課回饙的首兩條問題是:學懂了語譯五百字的文言文,是否恰當的學習目標?除順應老師要求外,學生的學習有否動機、趣味和主動性?


教學真的不容易,尤其是要走出早已習慣和規範的教學形式及框架。教師都有卸不下的包袱,-是很想灌輸知識,二是受教科書及其提供的教材影響,平鋪直敍;或為了有點多元化,加入小組討論,畫個概念圖等,為做而做;卻少從為什麼學生要學、想學這些內容或能力這方面思考;因為我們也慣了課本上的知識及其編排,認為是理所當然,必要教的東西;學生們都很被動,甚至也慣了沉悶艱澀的學習。


花點心思令學生「想學」是值得的,不能只以測考帶動學習。這不是指上課前的小活動或遊戲,以引起動機,而是要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情景、問題和資料,調動其好奇心,也就會多點「想學」的積極性。


有這想法,有效學習就有很好「前設」。


2021.3.4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