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問坊間很多以類似腦研究、思考學會為名的記憶、腦力及思維課程,都宣傳可訓練孩子成資優生,對此有什麼意見?
沒做過這類課程的研究,包括中、小學的思維技巧課,只是覺得思考要與情境(context)及知識配合,要以有層次的提問引導,要理解孩子的知識水平及心智發展,問得其所,答得其法,就是思考了。
所以背熟六頂顏色帽子的思考方向,及默寫出SCAMPER的每一個字母代表什麼,並用之於每一次學習只是把思考機械化、標準化,並會不斷誤用濫用。
小一學生問戴什麼顏色帽子到公園就變得可笑,但其實在課堂學習知識時,類似的濫用所謂思維框架比比皆是。
到公園應玩,還是思考,固然可以爭論,但如果帶孩子到公園又想他多些體驗式思考,懂以問題「引導」就可以了。
你喜歡到公園玩嗎?哪一區、哪些設備、動物、花草你最喜愛?試排一排喜愛的優次?描述一下你在公園見到最喜歡的花朶(或其他)的特色,你有在書本或其他地方看過嗎?與其他的有何異同?假如全公園都只種滿你最喜愛的花朶,你覺得怎樣?你最想公園多種什麼花,多添一項什麼設備?
「到公園學思考」就是這樣簡單;也就是結合感覺,透過觀察,提憑證,做比較、用延伸,輸入新狀況,以「假如」(If)引導,就是思考,至於評鑑、解難、創意,就過於高階了。
那晚,偶然看到電視報道澳門嘉年華花車巡遊,主持人捉着一個五、六歲女孩問:「花車好看嗎?」「喜歡看嗎?」第三條是「假如你要改裝花車,你會怎樣做?」
女孩瞪目結舌。
2015.3.5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