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 何去何從
英國廣墦公司BBC做了一個教學實驗,比較中式和英式教學的成績。暑假期間,三輯近三小時名為《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 - 中式教學》的紀錄片,全播完了,推薦校長和教師朋友在youtube上重看,甚至利用這輯紀錄片,作教師發展,與學校現在進行的教學改進及關注事項,如推行自主學習及照顧學習差異等,結合起來討論,對深入認識教學目標,以至優化或深化現行策略,有點作用。
英國朝野對中國學生在國際能力測試(PISA,TIMSS) 都大勝西方,紛想借鏡,在Hampshire 的一所中上程度中學Bohunt
School,做了一個大胆實驗,請來5名中國名師,以流利純熟英語,用中式傳统全班教學,教五十名中三學生科學、數學、普通話、體育、甚至英語,為期一個月,然後進行一次统一考試,比較實驗班與原來英式小組互動式學習,在考試成績上有何分別。
所謂中式教學,在學校學習時間要延長兩小時,教師非常用心,獎罰嚴明,講解清晰,示範、強記、提問、練習、温習,檢測、有高期望和要求,是嚴師、虎師,學生要專注,要刻苦、要在課餘苦讀,有明確目標,不能自由自主。
實驗結果,中式教學大勝。
對五、六、七十年代入讀中、小學的教師來說,極易體會,我們就是這樣「被教」出來的;當然,亦有很多兒時同伴,教而不「善」,一早給犧牲放棄了。
既推薦大家收看,不想掃興,不再談具體內容。片中有很多訪談,包括中式班學生與教師,以及其他教師及校長的看法,值得細味。
我朋友龐永欣,在明報副刊版《教育心語》專欄,寫了多篇相關文章,分析透徹,具極高閱讀參考價值,可配合討論。
今期的文章比較特別,不是想把我知和想說的透過文字告訴教師朋友們,而是有點互動,建基於可在互聯網上收看的紀錄片,建構一個共同經驗,讓各位討論及互相學習。
先寫下一堆關鍵詞,看時可參考,包括:文化差異、教育目標、持分者期望、學習習性、知識掌握、學習時間與效率、集體與個人、服從與尊重、嚴謹刻苦與輕鬆自由、模仿與抄襲。
以下是幾條有助討論與反思的問題。
(一) 這是老掉了牙的問題:求學還是求分數?是文化差異與教育期望的討論。甚麼是「學」?其實是學校教育有甚麼目標,是很老套的,即教育與課程的均衡問題。更具體是我校的學生應有甚麼目標,例如要推行自主學習,我校的第三組別學生是能力、興趣、學習習慣、還是成績導向?
(二) 如何把實驗班所得的高分歸因,即是甚麼因素導致?我校能學可學嗎?有甚麼限制,或不會學?同樣,我校「還課堂給孩子」,都是小組學習活動,最後究竟是達至甚麼具體學習產出(如考試分數)?
(三) 如何評價全班集體教學與個別小組教學之效能?學習效率如何計算??不能抽空討論,要結合自己學校學生的水準、年級、學科、學習目標和產出。
(四) 片中的全班集體教學,與我校推行的照顧個別差異策略南轅北轍,有甚麼啟示和影響?想一想,問一問,我真的擁抱差異、照顧差異嗎?
(五) 最後在這個交流分享、抄襲拷貝教育的年代,要學什麼?向東轉,向西走?
201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