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倒模


在宏觀的教學取向上,龐永欣與我,寫了多篇文章,指出東西方教學模式各有其優劣,不能靠一組國際測試分數斷定,就胡亂抄襲;而是要多想知識如何建構,教學策略如何配合學生習性和水平,改進如何結合情境等。

這些道理,領導改進的校長和教師都明白,但在實踐時,卻因為沒時間深入討論和學習,也就只好找位「專家」說了算,找個「模式」倒出來,也就出現照顧學習差異要用「合作學習」,推行自主學習就要寫「導學方案」的模式化。

這種傾向,可能與近年常強調有多少「新猷」、哪幾個「亮點」、多少人「受惠」、多少份「產出」可掛上網等所謂量化證據廹出來的,也就是監管和保證質素的行為。這些數字,很容易理解是多是少,有與沒有,「倒模」貨品一定多過「用心」成品,但是否合用和優質,卻少探究。

過往十八年,領導一個團隊,到學校作專業支援,也遇上同一個挑戰。常被教師問的是:「你們來校多少次?每次是否只用一小時開會?我們都很忙。」「有哪一套教學策略可處理特殊教學需要學生?可否提供一份份教案?」「有哪一間學校成功推行自主學習?帶我們去看,跟着做就是。」

教師在缺乏空間時間發掘教學問題,重塑教學目標,尋找有效教學,卻被要求創新改進,倒模也就自然不過了。

到校作專業支援,有些核心價值是不能不堅持的,改進不能一刀切,要針對問題,有焦點;沒一套教學法方程式可解决問題,勿胡亂抄襲,不能倒模;改進能持續,最重要的是建構內部教師能量。
2015.9.24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