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成談教育:網誌導讀



感謝同事為我建立這個網誌。

一直以來,都把在報上發表文章以email附件的方式傳給同事,不定期傳,有時一傳就是二、三十篇,頗擾人;又以為人人像我一樣,幾十年來,每天都細閱數份報紙,文章都看過,自會選擇儲存待用的。

同事幾年前已建議,改變這種溝通模式,可寫網誌,讓讀者做主動,按他們選擇何時讀、讀甚麼?且要上臉書,分享流傳才會廣泛、互動才會有效適時。

道理其實明白,但礙於對新科技恐慌,常有學生代勞,也就沿用舊習,也常以為主動而有目標的傳送,是熱接觸,才有效;放在庫上的,接觸機會等於零。

迂腐頑固之見,原來要較長時間才會改變。

忽然想起到學校作專業支援,教師不隨意接受新改變,也是相當有道理的。

這網誌只成立了個多星期,但有六、七十篇文章,都是2015年內在教協報見微集明報教育心語的文章,文章的左下角寫上發表日期,千二、三字的是見微集,有些是系列形式,上網誌則要依日期先後,需要刻意改動一下,讀時可連貫。所有文章都是這兩星期放上的,遲點會再把舊文貼上。

見微集的文章,以往都是較長篇的教學隨筆,但因對象全是教師,對題材多點要求,現在寫的都是熱門的教與學問題,如「自主學習」,由甚麼是自主學習、如何推行,到應做甚麼,不做甚麼,都有提及,是回應學校及教師的需及。我其實較喜歡寫如何照顧學者差異,和甚麼才是有效的學與教。

教育心語的小文,大多是有感而發,亦想見微知著,多以生活上的學習或教學事例,帶出有效學與教背後的理論及因素,但又常希望要讀者多體會,思考,想「言有盡而意無窮」,有時力有不逮,傳意亦打折扣。知識的傳輸當然可以透過文字,遇到學者的好見解,自然要引述,有關教育的紀錄片、電影、劇集,亦會介紹。最想寫的,仍是教育的感人小故事,但都可遇不可求。

在為文章分類時,即抽出甚麼關鍵詞,就可按詞分類,原來也不容易,現在的抽取太蕪雜,未有好好組織,不成系统,或待日後再好好整理。
201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