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得好、學得到

一直認為,進入課堂觀課,才真正掌握教學是否有效。

「教得好,學得到」是簡單而明確的要求。

「教得好」是指教師個人的條件,表情、聲線、節奏、態度、溝通技巧,以至學養等等;及如何恰當應用教學策略,無論是講解、示範、提問、討論、做實驗,使學生理解概念及達至預期能力。

「學得到」是指學生在課堂上有參與學習,達至恰當預設的目標,包括量和質,學習「含金量」就是有足夠豐富的學習內容,「質」是學得到時的滿足。觀課也很容易看出目標的恰當性,達至度,以至學習上的差異程度。

「教得好,學得到」是相伴的。有教師說話清晰風趣,對知識內容滾瓜爛熟,常侃侃而談,自我感覺良好,只認為學生跟不上,是疏忽了學得到的重要;有時又因常面對較弱學生,而對他們沒期望要求,是錯誤降低學得到的層次水平。

透過觀課而培育教師,循上述兩個概念,較能令教師在他們的教學觀念及策略上進步。

不過,現在「自主學習」之風凛烈,尤其是仿國內「還課堂給孩子式」的課堂上大、小展示課前預習,大量形式上的「強帶弱」分組討論,標準化的導學案及工作紙,已較難從單一課堂上「教得好、學得到」的原則協助教師進步。

要學生「自主」學習,而又會出現我們過往教學上的預期目標,尤其是測考成績,就要一整套的看學生動機,系统的導學案設計,如何點撥預期及偶發的難點,自主的學習內容與評核的關係等等,不是單單擁抱「自主」、「學生為本」這麼浪漫。
2014.11.16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