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虛作假

在大學稿科研的,會做大量實驗,多番反覆驗證,才得出結論;做調查研究的,應用嚴謹统計工具,取樣小心認真,問題語句,字字推敲,以防誤導,令數字有公信力。

在中學做專題探究,題目的概念要明確,步驟要清,是希望培育學生求真、分析、綜合、評鑑、解難、批判等高階思維能力,所以不能馬虎。

連在小學做專題習作,搜集資料時,也能分辨出一手、二手資料,懂真偽;引述學術權威時,也知所引而引。

近日爭普選事件,所出現的「反教育」例子,數不勝數。

一次又一次的網上簽名運動,一波又一波的宣傳,不斷的把數字推高,漸漸地連重覆、虛假、缺審核、做數等質疑也沒人提了,不知是「被洗腦」,還是「心死」。尤有甚者,我們的官員,竟可以隨口引述虛假數字,和不知名、缺公信力的調查,令人唏噓。

互聯網上的抹黑假消息,鋪天蓋地的湧來,製造假消息,竟然是賺錢的職業;幫手傳遞的,竟無視謊言,理所當然的認為是打擊對手的策略,愚弄人民,莫此為甚。

現在,連鏡頭下的新聞片也植入假消息,誣蔑記者,相信不久,全假新聞接踵而來。

或者北風凛烈,吹過來的「弄虛作假風」,像傳染病一樣,迅速蔓延;製造的「訶諛奉承風」,是保私利的竅門。

有人認為是社會分化撕裂的現象,不,是鬥爭下反教育,不辨是非黑白真假的後果。

近日重讀哈維爾《無權勢者的力量》,再學習如何在未來的謊言世界裏,活得磊落真誠。
2014.11.02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