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什麼教什麼最易做

凡有標準公開試,教書就容易,因為考什麼,就教什麼。應付中學文憑試,教師可只就考試範圍,陳述內容,分析試題,提點考試技巧,「捉捉」題目,「嚇嚇」學生;教不完就補課,去「補習」,學不到就要勤力些;學生也習慣,一切學習也環繞着應試而進行;公開試成績易見、可見(visible) ,「高分」就得,教改倡議的其他「能力」,過過場就是。

「不要高分低能」、「求學不是求分數」等浪漫口號,在以數字為依據的篩選、競爭制度下,沒什麼市場,高分入大學才是目標。

做了多年專業支援,同事都笑說Band one 學生最易教,教慣Band one 學生的教師最難教、最難變。道理在本文第一段已說了。

對學校改進的工作還是樂觀的,很多學校及教師,雖仍把「考好試」作為教學支柱,但亦深明能受資助、入大學的學生只有百分之十八左右,不在班級經營、教學模式、學習動機、課外體驗、生涯規劃上有突破和改進,是無法令大部份學生,尤其是在常規考試中已不斷展示失敗的弱勢學生,能持續感覺學校生活的意義。

課改的精神和行動,在小學內的實踐,從「量」的角度看,較易見到,每校的發展計劃,都有能力架構、共備觀課、專題探究、合作學習、課堂研究、自主學習等等,原暗認為,是因不用應付學能試,「鬆」出來的專業能量所導致,再從「量」到「質」的優化,小學教育改進是不錯的。

可惜,高風險的小三TSA,令教學又容易多了,由小一開始操練就是,教師的教學專業能力都被去掉(de-skill)

2015.12.31 原文載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