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把講題從「如何推行」改為「實踐與反思」,因為,到現在已不應停留在「認知」、「摹仿」、「方式」的階段,而是要在推行後,為各類實踐方法和行動進行效能探究及反思是否達到原訂目標。
下星期獲邀為某辦學團體屬下二十五間小學共一千位教師談自主學習,我要求教師先讀相關文章,然後提問題,再帶着問題,聽分析,作交流,可能得益更大。聯絡的校長非常有心、有效率,組合了六條提問,都很有意思,急不及待,在此一一解答。
問:自主學習相對建基於學生本身能力才使學習效能有所提升,那是否對弱勢學生不利?而自主學習其實是精英教育的另一種演繹?
答:問題很好,前設是學生有一定能力才可自主學習,是否精英才可以,推自主學習對弱生不利;這種問法是假設自主學習是一套有形式的教學或學習法,才會如此問。
首先要界定甚麼是自主學習?為了在同一頻道討論,我假設「在小學較風行的方式」的自主學習,即是要填寫「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訂立目標、學習技巧如概念圖、自評表及反思日誌」的手冊,及要為「預習」作準備,填工作紙之類。
接着要知甚麼是弱勢、何謂精英學生?弱生可以是(一)成績大幅落後的,(二)散漫、懶惰,低動機,不喜上學的,(三)有特殊學習需要的(SEN) 。精英是聽話、乖、成績好的學生。
學校同時有幾類學生,都有其差異,所以不能空泛的描述為弱勢學生。
大幅落後的要理解其學習失效原因,不是廹他們填學習手冊,或在課外延長沒有其他人幫助的學習時間,或做多幾款預習就可解決。
要SEN學生填這麼多表格自然做不到,這類自主學習自然不適合,但教師如果理解「讀寫障礙」學生的困難,循序漸進,設計恰當教學策略,與他們共同訂立可達目標,讓他們在課前溫溫上課所學,不是很好嗎?
懶散的學生其實跟大幅落後,長期被測考展示失敗的學生一樣,自我要求低、動機弱,要他們花大量時間做預習,填手册,自然達不到要求,這是「你標韱的弱勢學生」不適合「你所認為及設計的自主學習」,所以「不利弱生」,他們做不到。可否試試拋開你的規範設計,好好在提升動機、製造良好學習氛圍上努力,比堅持推「你所認為的自主學習」更重要。
「聽話而成績好的學生」可滿足教師要求,做完預習、填好反思日誌,但是否與推行自主學習的高遠目標,同步一致(align) ?我不能肯定 ,因為原來的高逺目標不只是懂得寫目標、畫概念圖、填自評表、寫反思日誌等等,而是培育深層學習者,對求知、求學有自發動機,肯探索,懂自我調校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生,精英學生不只是「乖而成績好」的「被動學習者」,所以「你所認為的自主學習」是否只適合精英、不適合弱勢學生呢?
或者,可否反轉思考,作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 ,不是要學生適應你的自主學習,而是如課學生學不到、或有困難,你如何有具體方法,在某程度上調動學生的自發性,求知慾呢?
問:如何調動學生,才能保持他們在課堂外學習的積極性?
答:跟上題一樣,要先問為什麼學生動機低?我們從國內看到的自主學習,課堂內學生表現很好,之前又自動完成導學案,很受讚賞;有兩個原因,一是導學案的要求、課堂的檢測與考評緊密掛鈎,所見的生都又聽話、又乖,是國內文化和社會氛圍形塑的,階級流動仍靠讀書,與香港七十年代近似,其實我們仍有又聽話又肯應要求的學生,姑勿論其動機是否「外在」(external),即只受成績或讚賞推動。所以又是同一道理,不是問「我的自主學習」為什麼碰到動機低的學生,而是............. (參考上題的答問)
還有幾題,下期再答。
2016.1.11 原文載於653期教協報〈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