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操練

同文龐永欣兄引述學者及學術研究,寫〈適當操練是種荒謬的說法〉,很有意思。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是以往老師傅訓勉徒弟的金句,刻苦練習才成材,好像是不易的道理,劉翔如此,郎朗也一樣。

操練之於運動、音樂等需要技巧(skills)、標準(standard)的領域,理所當然,確是沒有不練習而成功的例子,刻苦操練就很容易給人一種感覺,是必須的,最多是過度與否的問題,這就是把一個「操練有效」的概念置諸於所有學習的謬誤。

從掌握技巧轉到學科學習,從傳統學習(如背誦、運算) 到現代要求(如分析、解難) ,操練究竟有什麼作用和反效果呢?什麼才是適當操練?哪種能力才要操?
就算以技巧為主的項目,成大器的都會自訂目標、能反思、具悟性。不過更多學習者練習後不達標,或經不起刻板枯燥的操練而離棄學習。

口語是最需要練習的,肯練就成,很多第三組別學生,苦練後做全英語話劇,也令人驚訝讚嘆,但不代表其語文能力高,因其他能力要靠閱讀、理解、討論、思考才達至。

那為什麼仍熱衷操練呢?
因為有標準試,且是高風險試,就有得操,且要操,因相信即時生效。

所以只考不操就成,小三TSA不用操。
這就「堅離地」了,是對教育文化、學校情境、家庭期望無所知的評論。標準試越早出現,就越會為應試而教、而操;越受重視,風險就越高,只追求分數和比併,也就徹底掩蓋了學童應學什麼、如何學的探索。

只希望能把心思放回在學習目標、動機和課堂效能上。

2016.1.14     原文載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