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餐店內,年青婆婆帶着四、五歲的男孩,坐在一張有六個位的桌子上用餐,小書包就放在對面的空位上。
我捧著餐盤,見夾角有三個空位,便打算在最角落處坐下。坐下前,禮貌的問一聲位子有沒有人坐?小男孩反應很快,大聲回答:「有人,不能坐。」婆婆瞄我一眼,也不發一言。
我只好走到鄰桌,塞在中間位內。心有不甘,想看看婆孫以外,還有什麼人來?
有對中年姊妹也在找位,見有空位,就坐下,男孩嘀咕了一會,見對方毫無反應,悻悻然的讓婆婆繼續餵吃,原來是只懂說普通話的旅客。
婆婆見我仍盯着他們,可能有點不好意思,刻意大聲點的教訓男孩,好讓我聽到:「叫過你有空位要讓人坐,快餐店要搭枱,你又不聽話。」「要放書包嘛!」男孩一點也不含糊,理直氣壯的回應。
這類自私行為很多,在地鐵或公車,常有活力充沛、毫無倦意的孩童一上車即搶位坐,很多都是父母默許、指使、甚至讚賞的,是「家教」,是教他們爭取最大利益,不要蝕底,或許這就是維持高競爭力的法門。
又或者孩子都是寶貝,給他們最好,要他們快樂,順應他們的一切意願,是父母愛子女的表現吧。
以前常到國內旅遊,見不排隊、無秩序,爭先恐後的景象,我容忍度很高,因為知道「爭」是因為「不足」;現在我們是已足夠,仍在「霸」。
只希望我們的教育,學校與家庭,不要只看競爭分數。
2016.1.07 原文載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