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被邀請談如何推行自主學習,我會先提出三問:什麼是自主學習?為什麼要推行?推行是針對什麼學生學習問題?其實是想提醒學校,不要在不求甚解之下,就以為有像烹飪書的步驟,跟著做就可以,因為要求學生自主學習仍是空泛的期望,什麼能力、哪個程度、什麼條件下的學生能自主呢?
理解與不理解,應做與不應做,做什麼才更有效的討論,在大量教學工作的重擔下都被擱置,快些聽到如何做、跟着做。最好是提供行動點子,例如:教學生自訂目標、自動草擬高階題目、自製筆記、自行思考多少式、自我評估及反思、自行分組討論等等,凡是有個「自」字就是推行自主學習。教師很勤懇,又怕學生「自主」不來,也就製作大量表格、工作紙,讓他們填答,學生也就機械式的「學習」,被「教到」自主。
傑出學習者,都對學習有憧憬、有目標、有策略、能解難反思;我常思考,這些自主學習「能力」,是如何達至的?這些能力是成功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受對知識的求知探索,及教師教學上的引導薫陶而養成的,即是潛移默化的,還是被拆成一個一個小能力,被教成的?
沒做及沒讀太多相關的研究,只從實踐和觀察,提出疑問。
現在主講自主學習,我提出三思:一思為什麼會選這些策略或點子推行自主學習,是從哪裏學到,為什麼要跟着做?二思為什麼覺得所推的行動策略是有效、有利學生學習的?三思我們是否在「亂推」自主學習?
我們常「教」學生自我反思,有否以身作則?
2016.11.10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