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卓越教學領導系列,源於上學年在教育大學舉辦的教學領導培訓, 分中、小學,要學校的五位中上層領導, 一同參加三小時講座及六小時工作坊, 除希麼能較透徹分析四個課題,及讓學校多些交流外, 更帶出領導團隊要對專業知識有共同理解,有共識推動學校改進。 四個課題包括:如何應用數據於學校改進; 創新或潮流教學行動的效能探索(包括資訉科技教學、自主學習、S TEM等) ;新教學衝擊下如何觀課、評課及回饋;未來「校本教師」 專業發展的路向。
頭兩個主題已連載於657至666期,教師朋友可上網翻閱。
答:此是針對某些課堂設計以學生討論及展示為主而言, 教師能力並不只在該堂課的講解或總結上,而在教或學前的準備, 因要推行自主學習,已要求學生做預習或先觀看教學影片,這樣, 單憑一堂課上的教學表現是不完整的。當然, 學生討論時的資料輸入是否足夠,問題是否有層次、能否引領思考, 觀課評課者自然可判斷是否好課;至於仍以教師講解、提問、 示範為主要策略的課堂,教師教學能力很易看到。 從觀一堂課作評核的習慣中作反思,在資訊科技的學習世界, 課堂外的學習,例如上網讀資料、看教學影片,肯做網上習作等等, 可能不是單一課堂、單一教師的效果,而是教學團隊的努力, 包括科目領導及其他教師。
問:你亦提過學生「學得到」才是好教學,我校推行自主學習, 都是課前預習、學生分組討論,組長作匯報、展示, 還加入電子元素,用ipad及教學軟件輔助,學生參與度高, 感覺也良好,是走對了路嗎?
答:對,我也提過觀課不再只是觀「教」,也要觀「學」, 這是一個重要的範式轉移,不過觀教易、觀學難,不是有活動、 有展示就學到。教學內容太淺太少、目標不恰當,學習者不達標, 有活動、有參與及有電子元素都不是好課。 沒對貴校的自主學習作追縱式研究,不能作評論。 因要長期作個案觀察研讀, 才較可能歸納出這類自主學習的成敗應歸因於甚麼? 是學生的個人水平、努力程度、養成的學習習慣, 還是教師的教學設計、課程內容的恰當性、考評的要求等等。而且, 有新猷而又受重視,都可能會出現光環效應(halo effect) ,教師、學生、學校都感覺良好,是自然的, 且亦應對學習有正影響。但學習不只是一時三刻的感覺, 要與學習目標連繫,是學習含金量問題,假如是提升學業成績, 就要有考試分數的顯證。
問:你如何評價有上述創新教學行為的課堂?
答:資訊科技促進教學是必然的, 而現在流行的自主學習也不是天外來客,都是學生學習自動性、 習慣、行為、技巧、策略、反思的培養,都無需抗拒, 亦不需煞有介事,課課、科科,全校總動員,日日夜夜搞創新教學, 有時為了推「新」,就會錯線(sidetrack) ,甚至本末倒置,也就是我常說學習含金量、 恰當學習目標和目標與策略如何對應(PCK) 的問題。舉兩例:為了要推行電子教學, 就頻頻於坊間搜尋或製作新軟件, 用了軟件就以為完成推行電子教學的目標, 而不是看該課該堂的教學目標是否達到, 有時甚至把本應在枱面上做的實驗活動電子化、虛擬化,就是PCK 不足,熱衷電子教學的,亦不想聽到負面評價。為了推自主學習, 就選了學習教技巧的畫腦圖、自我管理內的自訂目標、自評互評、 反思,課課都倒模的做,而不是確定該課的學習目標是否達至, 學生與教師都把精力放在邊緣的、不恰當的空泛「推行自主學習」 目標上。
(卓越教學領導系列之十)
2017.2.13 原文刊於教協報 667期〈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