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不是為了推一種策略

今學年,參與了建立校內及跨校專業社群的教師發展項目,組合了四所小學的二十多位教師,共同備課、作教學實踐,討論目標及策略的恰當性,以至提供適切回饋及探究效能,深深感受到前缐教師們的努力,獲益良多。 

學校都一窩蜂的以推行自主學習或電子教學為目標,我們反而拋開要推什麼行動的羈絆,在現行的教學基礎上思考如何改進,以達至教或學的目標。

上段這一個原則,非常重要,因為教學設計以推行一種策略為目標,如要運用某個電子軟件,某種自主學習技巧,就會以有沒有該策略、用得好不好,如何優化為討論軸心,而不是從該科、該課的學習目標出發,也不是環繞目標思考多樣化的教學策略

舉例說明:中文科教學目標是敍事寫人,耍學生選取適切事例突顯人物性格作不同角度描述,如以推自主學習的某些技巧為目標,就要求學生在範文圈關鍵詞、把文中事例、人物性格填入提供的圖象組織,總結時要填一份「我學會了多少個角度」的自評互評表之類,而不是令學生見人見事,有觸動,而主動描述其關係。

拋開「潮流和創新」,就從教(輸入和引導) 、學(建構和感悟) 展開討論。教科書內範文的篇章合適和足夠嗎?需否因應學生差異另找或自撰文章?純看文章是否太單調?有沒有好人好事的教學影片讓學生在家先看一小段,回到課堂上才以問題或小組討論方式幫學生理解多角度描述?

單是輸入部份,已不經意有齊照顧差異、自主及電子元素了。

2017.2.23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