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學領導:教學目標不能顛倒主次

這個領導系列,至今寫了三個主題,一是如何善用學校數據,二是探索資訊科技教學效能,三是觀課、備課、評課等課堂教學問題。本文屬第三個主題,卻並不是連續寫的,讀者可先讀659662667期本欄,亦可到教協網頁或筆者網誌(chiued.blogspot.hk) 溜覽。
傳统上,教學目標都以知識、技能、態度分類,這是從學科學習的角度看,撇開態度不談,教學目標主要分兩大項,一是希望學生能理解學科知識內容和概念,二是能掌握和應用學科知識的能力。文科為例,第一類目標是要認識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修辭、文法及寫作手法等,第二類是讀、寫、說、聽能力,更具體的是能寫出敍事寫人、借景抒情的文章;以數理科為例,是理解方程式,掌握科學知識,從而懂得計算,應用知識作解難、做實驗。
這些傳統的目標,其實是紥實的學習,尤其是仍以紙筆測考,分科教學的年代,所謂學習「含金量」,也是指這些目標,中學教學受公開文憑試測考內容影響,很容易理解。一直以來的好教學,就是如何應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令大部份學生能達標。
時代會前進,課程亦會不斷演變,資訊科技的發達與衝擊,我們多談了學生的其他能力,如搜尋、綜合、解難、明辨、創意、自省,以至協作,我不大喜引用課程文件的九項共通能力,分類混淆不清,輕重難分,意義亦模糊。這些新提倡的能力目標,較學科的學習目標不具體,亦較難在一堂課或一小段學習時間展示或量度,就算賦以一段長時間學習,這些其他能力的掌握也較難歸因。
優秀的教師,能適應社會的進步,理解課程的要求,學生的轉變,而調整教學材料及策略,讓這些能力目標,融入其主體或原有學科教學上,而不會把空泛能力蓋過學科教學目標。
近幾年,學校都一窩蜂的推行自主學習,尤其是在小學,因要當作全校關注事項大搞,就要級級、科科、人人(小一到小六) 都按策略、跟形式倒模的進行。也就選某些理論去學去做,如想學生有自我管理能力,就要自訂目標,要教學習策略,就要學畫腦圖,懂得反思就要填自評互評表。這樣做,就會有具體目標或顯證,例如「教了」百分之九十學生訂目標、填反思,或人人都要課後自擬問題,就叫做「推行了」自主學習。
這就是錯把推行小策略、小點子當作教學目標,不單是顛倒主次,是錯教錯學。
促進自主學習本來是一個長遠、又不很具體的目標,與考試成績或閱讀數量等可以數字展示成效不一樣,是漫長、潛移默化的,是期望學生能主動、承擔學習責任、能反思、終身追求學習。
自主學習的意義,是想學生成為深層的學習者(deep learner) ,對學習產生內在與趣,喜歡理解和連繫知識,有好奇心、會持續探索、追求新奇,不易在短期展現,更不是「被教成」能填表畫格的孩子。
問題就在要統一規劃搞自主學習,要有一個框架,把上述的「自字頭」項目,作為主要目標,原應是該課該單元的知識內容和概念變成次要,也就堂堂自訂目標、自評互評、自擬題目、自我反思了。
教師本來就應不停優化課堂教學,優秀的教學領導,看了課程文件,讀理論,聽分享,就會理解學生的學習應有新變化、新要求,就要想:那些課堂教學可加進自主學習元素?資訊科技的發展,可否為學生提供更多自學機會?成績優秀的學生,是否鼓勵他們自訂更高更多元化目標?

不是搞那些不對應不恰當的目標。
                                                                         (卓越教學領導系列之十一)
2017.3.13 原文刊於教協報668期〈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