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模式不能單一化

朋友們讀了上星期寫的〈上海教學模式入英國〉,我認為可能有效,有點奇怪,因與我主張有效教學模式要「在地化」,不要胡亂抄襲的觀點有別。

其實沒矛盾。把資源投放在單一教學目標,運用標準化教學策略,系统化教材,大力唱好,有點「光環效應」,部份學生承受得起「刻苦」學習,成績自能提升,受不起的就成為次品,受淘汰(rejects),與工廠生產線的道理一樣。

如果只集中提升數學科,聚焦部份具良好社經條件地區,以催谷成績為主要目標的學校、家長及學生,成功可期,但能否擴展到所有學校及學生,就大大成疑。常認為,辦一間只以催谷成績的學校沒難度,資源一定要多過其他學校,又可操轉換學生、教師的生殺權就成。

同樣道理,香港的教育部門、學校或教師,可能也很羨慕其他地區如芬蘭的學習模式,很多互動性、自主性,多創意解難,少強廹測考,學生都快樂而有效學習;又或是國內的「杜郎口」自主學習,學生在課堂上都主動而積極,而讚賞有加。但要引入或擴展這些「好」模式到所有學校,其成效可思過半。

記得BBC的中、英式教學實驗,有學生經不起中式講解數學的沉悶,轉求救原任教師,透過小組式互動學習,豁然明白;不過,亦有兩位同學,大談從來沒有在中式課堂上學到這麼多有用的內容,喜不自勝。

以為中式教學成績一定好而追隨學習,是忽畧了教育的意義和目標,以偏概全;以為小組活動是最好而規範的用,也是以點作面,與工廠式教學無異。

2017.3.30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