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初期,香港小童群益會陳國邦和其同事,特意入大學造訪,希我能就他們設計的學習活動提意見。他們憑着誠意,領學生走入社區,作硏習及考察,開闊學生視野,培育關愛之心,服務社區大眾。以非學校教育為專業的社會工作者,能有此信念及行動,非常難得,及後,他更抽時間旁聽我的課。
上月,傳來他與黄幹知、吳思朗編寫的流動學習與世界公民教育叢書,並邀約寫序,欣然應允。在閱讀叢書時,眼前一亮,令人驚喜。
叢書分兩冊:第一冊介紹活用電子應用程式帶活動,並附反思活動40個。社工同事設計的活動,非常專業,本書更引用教育心理和學習理論、闡釋近年流行的創新教學活動,如:流動學習、電子學習、自主學習等,令活動的作用及效果有較紥實的理論基礎。
進行活動後的分析、解讀、反思,再優化,至為重要,才能令學生長遠得益。無論是教師、社工或其他持份者,在利用書本建議帶領活動時,都應以受眾為本,不能统一和標準化學習活動
。
。
此外,如何把多個活動組合,變得有層次,有覆蓋,即在深度和廣度上,能涵蓋學習目標,是要讀者們繼續努力和探索的。
第二冊則分享活用流動學習作社區考察,有全港十八區的主題及路線作學與教,此類「貼地式」、「走出教室式」學習,必然是未來學習的趨勢,尤其是資訊科技如此發達,學習已變到無界限、不受空間和時間所規範。
特別推薦給教師們閱讀及學習。
2017.3.16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