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改進的「大、小齒輪」關係,非常重要。小齒輪的點子式改進,較容易評估成效,例如想推廣閱讀,可制訂學生閱讀時間、閱書量、讀書報告等指標,能不能達標確是成功準則,但這些計劃是否個別完成就算,還是要與其他學科學習連繫,以至閱讀能否生根持續,就需要學校的整體考量及配合,也就是大齒輪的運行了。
再舉一例,學生的會考成績濟,高中教師心急如焚,立即制訂強廹留校補習班,密集催谷,果然立竿見影,成績改善,也就變成恆常策略;過了三、兩年,師生疲累,成績無寸進,諉過於初中,把催谷行為下移,從中一做起,「師師」與「師生」之間,矛盾頻生,又剝奪了學生的其他體驗及課外活動,陷入困境,小齒輪的表面成效帶動不到學校改進。其實是因為大部份學生,到高中時已不斷經歷學習失效、失敗,變得抗拒學習;如果校內管理同事,有宏觀點視野和專業知識,檢視整體狀況,就可能找到共識,催谷初中學生不一定有效,反而要盡早建構樂於學習的文化及氛圍,要做的不是補課、密集測考、大量工作紙,而是班級經營、學生組別經營、學習的習慣及有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不抗拒學習。
最近因政策及撥款關係,學校都大搞STEM,以小齒輪方式進行,砌機械人,設魚菜共生系統之類的點子式行動充斥,但真正要STEM在學校落實及持續,是要分析校內教師能量,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學習特性,課程如何統整及融合等學習因素,也就是大、小齒輪如何配合的問題。
2017.9.28 原文刊放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