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學校主講某或帶工作坊,很多學校都要教師填一份「評估」(evaluate)問卷,因怕煩複,多是四、五條簡單問題的問卷,以作評價、參考及改進,主辦者之後常很興奮的傳我數據,都一笑置之。
有一段時間,學校舉辦任何形式的活動、哪類內容的講座,都一定填「評估」問卷,以作交代,此可能緣於早期的學校自我評估及校外評估,什麼也要求學校要有憑證,而製作一份簡單問卷走天涯,做成亂評估、錯評估。
Evaluation是很專業而具學理的,亦不是靠無信度、效度的簡單問卷,得幾個平均數字就成;為何要評、評什麼、如何評、何人評等等,是很大的學問。
請一個知名學者、科學家來校演講,卻評他們的內容艱深,不符目標之類,很可笑,是向他們學習嘛,怎懂評他們的內容知識,要評的是自己有無得到啓發,或會否實踐講者建議。
所以,聽「棟督笑」式演講,參加提升教學效能工作坊、為期一段時間的領導課程,都有不同模式的效能評估,要簡單數字、還是深入觀察訪談?不能亂評。
不是說所有評估問卷都不應用,是知所用而用,不只是問卷的質素,而填答者的心態、前備知識等等,都重要。
很多簡化的評估都因以為一定要做而濫做,就像在中小學流行的「自評、互評」,一見「評」字就用問卷,就有「我學懂了本單元知識」、「我學會了思維技巧」的句子,又怕太複習沒趣,只要求學生答學到(填哈哈笑)、學不到(填哭啼啼),都沒有所謂透過自評、反思改進的作用。
要展示(例如考試)才知有否學懂知識,要在情境中應用才顯示思考。
2015.6.25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