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談教師自製教學影片以照顧學習差異。
先假設目標是提升中學文憑試成績,而科目是數、理及經濟等需澄清概念、解釋難點的科目。一直以來,用得較多的方法是課後集體補課,多是因為課程內容太多,正規課時太少而迫出來的策略,可惜這類沒有針對性目標(包括沒重點照顧那些學生、為那類難題難點而設計),只沿用正規課堂的囫圇吞棗式教與學,效果不大,學生也累得不可開交。
把課後集體補課改變為讓學生自己選擇何時補課、自選學習時段是學習上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也算是自主學習。資訊科技令製作教學影片又快又好,補課就可由真人變為影視象。補課固然可強迫學生坐着聽,但學生是否在課後仍有動機學習才是關鍵,迫着坐和聽,成果也不大,讓學生自選他認為最適合的補課時間,如測驗前,效果可能更好。此其實也算是照顧學習習性差異的一種方法。
隨著翻轉課堂的推行,教師講解內容和分析概念的自拍教學影片已相當流行,很多都方便易製作,尤其是澄清內容概念及解釋如何作答過往考試題目的,用手機對着課本內容、或習作題目,只拍着教師的手,一邊圏出關鍵字,又間線又箭咀,只聽到教師在不斷解説,每套影片都是幾分鐘,都不會太長太悶。很多擅長幫學生應付考試的教師都不抗拒拍這類影片,且優為之。我戲説這是「補習天王」教學法,甚至笑說我的學生(都是教高中的經濟科教師)讀高中時都群起去補習,有時受天王影響,語氣與教態也近似。不過,補習天王式教學,就是自說自話,不用理解學生明白與否,而去補習的同學成績已不錯,可能有些得益;但聽不明白的只好陪坐;學校內自拍教學影片,也出現同一弊病,而且,當所有學生都是看同一套片時,也就沒有照顧差異了。
所以,要照顧差異,每套解釋概念的影片都要再細分。本來只拍一套五分鐘解釋試題的影片要多拍一、兩套,給那些聽不明五分鐘講解影片的學生(可能都是第一組別的低、中端學生)。教師有了這個意識或警覺,才會尋找中低端學生學習的難點和難處,把五分鐘的影片變為十分鐘,可能說得更詳盡,找更多例子,甚或介紹學生再閱讀其他資料,強化前設知識,這是最簡單的照顧學習差異的方法。
上月,到中學聽資訊科技教學分享,講者原來是十多年前就讀經濟科教育文憑的學生,他講解如何利用自製教學影片,剛好是我在本欄寫的課題。
他示範了如何利用一個軟件,剪輯影片,既可在畫面上逐步畫上圖表,展示供需求曲線的移動;又可以在適當位置,插入其他圖片及文字闡述概念;以及列出問題,測試同學的學習成果,作記錄及回饋。該軟件又可以有畫外音,及讓教師變身為youtuber, 偶然出鏡,可與學生互動。 影片所見,教師教學非常生動有趣,且與學生關係良好,製作也不太粗疏,也是吸引學生肯看或翻看影片的原因。
當發覺某些學生原來不懂之前的基本概念,也就另製影片,有針對性的解釋及提供前設知識;例如發現學生對金錢交易認識不足,也就沒可能理解M1, M2等概念,他就化身消費者,到附近商場店鋪拍下用不同貨幣、信用卡,以至新流行的「支付寶」之類購物,讓學生理解各種可能性,學生都覺得新鮮有趣,感到親切,學習也事半功倍。這樣做,既照顧學生的差異,及重要的是提供鷹架(scaffolding) ,支撐學生學習上的不足。
這就是把課室的圍牆拆除,把學習搬到家中及任何地方,只要學生肯看教學影片就成。
(照顧學習差異系列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