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課

是剛任教師範時的小事。

那是一堂初中「經濟與公共事務」的公開課,課題是「食水的供應」,是準教師到學校進行教學前,在學院一同觀看,分享和討論的「示範課」。

示範課的準備很認真,要請附近中學的學生來「被教」。負責的導師多會找該屆最出色的同學,草擬教案,多番修改,務求內容準確、資料豐富:先展示全年的雨水分佈,什麼是集水區,水塘名稱、數量和容量,水管的形狀大小,濾水廠的作用,最後才輸送到各住宅去,還要準備介紹一些缺水時的情況,制水措施及海水化淡等等;當然要製作教具,除了用大白紙把流程畫上,標韱好,填上顏色,為了有真實感,特地到現場拍了幾張水塘照片,覆印幾套,以便學生傳閱;課堂發問更會好好設計,並估計學生答案;且在其他導師們面前試教,務求一絲不苟。

確如所料,示範的一課非常流暢,照顧了「重點、難點」,也頗有趣味;教師自然得體,講解清晰,答問有序,師生都覺得是豐豐足足的一課。

公開討論時,有不同學科的導師,都很滿意,建議都是圖片多些大些會更好之類。正準備下課,一位眼神有點茫然的女同學突然問:「為什麼這課不是由同學起床刷牙、梳洗,發現水喉沒水開始?」

全場鴉雀無聲。

這是三十年前的一堂課。是不是好課?

是,因為達到教學目標,是知識的輸送。「探究」、「解難」、「創意」等詞語還未
啷啷上口。

三十年後,是不是好課?

是,如果教學目標沒有改變,學習產出仍是「量度」知識。
2015.1.22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