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十四歲學生所拍的紀錄片《學習的理由》,其實是要探討國中生能否主導自己的學習,以追求人生的理想。
學生們入讀這間名為「人文」的一條龍國中小,是選自己喜愛的課程,可唱歌跳舞演奏,現在卻要考基測,很沮喪無奈。
以下是其中一段導演與女同學的對話。
「你喜歡基測嗎?」
「不喜歡,因為考試……就是沒有人喜歡考試呀。就是那些你不想學,又不能不學的,因為要考試才去學,要背。」
「考基測是檢驗你在這裏學了什麼。」
「學不就是背嗎?」
「那假如說今天你不用為了基測而讀書的話…」
「那就是為了考試讀書啊,為了基測以外的考試,那就為了升高中而讀書吧。」
「如果今天是你升高中不用依考試來分配…」
「啊…..」停了很久,「那就把學校的考試考好吧。」女同學很認真的回答。
導演不想考基測,休考而拍這片。他成立了不想考基測服務處,辦講座,向同學解釋:「我的一位同學,非常有音樂才華,隨便摸摸鼓,就會打,吉他一放上手就會彈,但是他的考試分不很高,原本為自己的人生築夢,這個制度,使他變成了為過日子而過日子。我拍這部片,是讓觀眾看到自己學習的初衷,為什麼人生而努力」。
拍片期間,基測亦放榜,他突然做一個決定,用一個月時間密集讀書,補考基測,或者想證明自己不是不想讀書,才叫人不考基測。
東方社會,讀書為了考試,其實已變成基因,根深蒂固。
2014.12.04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