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雜想


疫情持續,體育場館及泳池全關,只能在家居附近跑跑步。


我愛運動,其實是好玩,小時家貧,街童一名,在空地踢球,地上打乒乓,是最大樂趣。入到大學,才學打壁球,自此結緣四十多年,貪其時興,且不用呼朋結隊,兩人、甚至單人,也可樂在其中。


跑步於我,是沉悶的。五、六年前,才開始,是功能性的跑,長點力氣,以助打球。應是過度活動,膝蓋勞損,換了一個金屬的,已三年。幸好,雖不能蹲、屈膝超過九十度,但打球慢跑,恢復了八九成。


為有動機,每次都訂個目標,比上回跑長一些,每不達標,有點不安,諉過於天氣太濕熱、鞋襪不符等外在環境因素,幾近放棄。


有兩位校長朋友,近退休才跑步,竟可完成全馬拉松,羡慕不已。我從沒參加比賽的念頭,只為保持心肺健康,隨意跑。


家住沙田。從文化博物館一端,沿河慢跑,再回來。近月,終於可跑到馬鞍山,過橋回走,沿河一圈,約八、九公里吧,一周兩次,不知是否恰當,卻暢快。


跑步時不携手機、不聽音樂,眼鏡也除下,算心無旁騖,也進入澄明深思狀態,常有點感悟與得着,跑步也自發和主動多了。


前曾寫過以跑步喻學習,外在動機的驅使不可或缺,是成功的指標;不過,從學習中有感悟,内化其意義,可能更持久 。 

2020.8.20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