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雜談(二)

上篇小文談跑步,提及跑而不知其法,朋友們紛紛傳來文章,或介紹教練,在此一一謝過。

常在報章讀到如何決志、透過有策略的刻苦鍛鍊,而成功的勵志故事。但對一個既不喜跑步,又因健康而非做不可,是有點遙遠,但在被廹跑中,卻多了點感悟。

個多小時的隨意跑,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減低在過程中不斷湧出,不如停下來的念頭,與不大有書缘,又要困在學校的學生,學習心理近似。要堅持,就要從中尋到樂趣和成功;找個朋友同跑,添點樂趣,把漫跑化為有程式的階段跑,又會多點達標的喜悅,也就是Vygotsky的理論了。

不過,要持續堅持進行學習或活動,外在附加的樂趣漸會消退,亦不會凡訂標就達到,因確有能力的限制,當然可以不斷用正向積極,不放棄的態度面對失敗,但亦會出現「習得無助」(learned helpnessless)

我無目標的隨意跑,從澄明中進入深度思考,漸漸愛上這種狀態,也全然忘記目標、距離和時間等看得見的數值了,或者,這就是在過程中所尋到的內在價值和意義,是預期以外的得着,就是評鑑學者Michael Scriven 所提隧道視野(tunnel vision) 以外的衍生目標了。

上述無中生有的思考,是在有較厚實的知識基礎才會出現,卻不能轉移至強廹學生進入澄明,作無依據的學習反思,應多花心思設計引導探究問題。

2020.9.17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