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發展新一頁

一直在做教師培育的工作,早期的學生,多是在學術機構修讀長期課程,以取得文憑、資歷為主,都是有為而來,是一種較主動的學習

及後,參與了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計劃,體驗了多樣化的教師發展模式,如較單向的知識性講座、應用性強的工作坊、以至共同設計課程、觀課、回饋等等。


此中最大的分別:教師發展不是來自個人主動尋求知識及資歷,是被動式及集體式培訓,甚至是為應付政策要求而勉強促成的。此亦無可厚非,一是因仍要面對繁重的教學工作及其他任務,二是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

要起有效培訓的作用,專業支援人員的質素至為重要,要有內容及魅力的演講,信手可拈來的教材,得體到位的教學回饋;不過,這仍未能發揮教學能動者(change agents) 的功能,應要受培訓者成為能把知識轉化、改變教學範式、知所為所不為的反思式教師(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多了聯校及群組的交流培訓方式,專家的即時點撥、整理,把值得學習的行為概念化就是關鍵,要進一步培育教學領導(instructional leader),因教學改進的能動者及帶領者一定要回歸前缐,並在校內建立多個專業學習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


這幾月,在慣了遙距網上學習及溝通交流下,教師發展的形式應進入新一頁,會更頻密及具彈性,面對面與電子學習的分配協調、融合互補,也值得探究。


2020.6.25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