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範式轉移

Freakonomics一書,作者提到小林尊贏得熱狗王大賽,分析原因,原來沒甚稀奇,只是一念之轉,轉移了思考範式(paradigm),從如何吃更多,轉為更容易吃。同樣,很多優秀設計,大受讚譽的廣告意念,也只不過是思考範式轉移,變得創意新奇。

記得八十年代中,曾觀過一堂課,老師作提問:「如何能減低啓德機場飛機升降所製造的噪音?」
初中同學爭相搶答:把起飛時間延遲,限制夜間降落;九龍城的樓宇窗户要裝双重玻璃;學校裝冷氣,可關窗;在機場外圍裝隔音屏;要飛機慢駛,垂直降落等等…..

「還有什麽方法?」

一個小胖子同學囁嚅的回應:把機場搬走。

「荒謬,問題是如何降低噪音,答非所問!」

過幾年,香港宣告開展玫瑰園建設計劃,機場確實搬走了,也徹底解決舊區飛機噪音問題。這也是思考範式轉移的一個例子。不過,我們以往的教育制度、教學習慣,都是規律地遵從指示,困囿於回答「正確」答案,以應付標準式考試、公平比較的評分制度,「好」答案、「好」意念都可能被扼殺了,其實現在教與學的情況也類似。

香港的學生,與西方國家比較,常被認為缺乏創意思維,教改、課改以來,也就希望在課程設計上,引入多角度及高階思維框架,以培育創意。可惜我們一邊描繪應如何以「學會學習」的浪漫願景,培育具創意的學生,以應付未來世界的種種要求,另一方面,大量的課程內容、保守的考評制度、教師沿用舊教學習慣,不容易作思考上的範式轉移。

不扼殺答案、意見,是創意的基本。
2014.9.04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