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六十年代,初入中一的學習小故事。
當時要考篩選升中試,幸運地入了全英語授課的教會男校,英語水平遠不及原校直升的小學生。第一次測驗,其中一條較淺的填充題是:The Victoria Harbour is XX and XX。 我好動、不專注讀書,且英文課本都艱深,學習常含混過關。我不懂,就填了big and beautiful。
正確答案原來是deep and wide,我心有不忿,跟老師理論,她只說,你都沒讀書,書上有。我辯說big and beautiful 也對呀!老師算好,沒駡,只沒好氣地說這科是地理。
及後在中六讀人文地理,維港是資產,又美又大也對呀,而且深與濶是相對慨念,沒數據作比較,又怎能說維港深且濶呢?
是差不多半世紀前的學習故事,但現在學校的習作與測考,有很大百分比仍是填充式工作紙,無論題型是選擇題、配對、填充、短答題,還是其他。
這類工作紙,無論其作用是預習、課堂中填答、課後檢測,都是搬字過紙的抄寫、憶記,不需連結情境(context)作考慮,答案也就單一和標準了。這種長期的操作式習題,很多學習都未經思考,學習概念少有連接,又如何培育高階思維及創意能力?
有些知識,尤其在學習的初、中階,確實需要反覆憶記操作,但卻不應是工作紙或測考卷的主要部分,大量製作填充式工作紙其實不是有效的學習,但卻容易製作及評分。
近日學校都鼓取「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先在家預習,填充式工作紙也就成為預習工具,效果其實很弱,預習要調動學生對課題及學習的積極性,讀一個與課題相關的小故事,更好。
2014.9.18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