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準備有自主學習元素的好課

自主學習2.0,是不糾纏於課課有小項目如「自訂目標、自擬題目、自評互評、填預習工作紙、概念圖,以至有小組討論等」作為推行指標,反而應以如何準備「有成效、能達至恰當目標」的好課,其中有否可讓學生承擔多些學習責任,及從「課前、課中、課後」三個學習時段,找出自主學習元素,加以優化?

在與幾所小學中文科教師專業協作過程中,我以實例闡述如何「備好有自主學習元素的課」。這是小四中文科寫作教學,目標是學生能選取合適事例及運用不同角度描述人物。在共同備課的討論中,先要理解學生,原來很「聽話」,水平不錯,只是對中文沒甚興趣,且不大喜作文。

先卸下要推甚麼自主學習點子的包袱,就從如何強化學習動機及令學生有興趣作文的角度設計教學。

能提升趣味性及連繫課堂教學的「預習」才有意思,乾巴巴的抄寫式工作紙既悶且無效。老師找來了一套兩分鐘的短片,片中-個印度小男孩上學途中,擠在巴士上,前面路上大樹橫亙,車上乘客嘈吵不堪,卻只有小男孩默默下車走前,嘗試拉動大樹..

預習的要求是用五十字左右,描述短片的人物。學生都樂意做,且因短片是印度語,有想象空間,預習產出都不一樣。上課時,老師用提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描述性格,並共同修飾增潤同學的作品,再用一、兩分鐘改善自己的作品,是「小練筆」。

上述是第一次的學習輸入(Input) 。接著是一套更長、內容較豐富的助人短片,學生觀後要分組討論,並就語氣、表情、行為,及側面描寫人物,並要共同創作文章,之後學生逐組傳閱,用不同顏色筆顯示欣賞的描述句子及詞語,老師再作整體點撥及總結。

課後習作是選一個同學、朋友、老師作不同角度的描寫,可用事例及作訪問,沒寫多少字的限制。

授課的老師說學生都主動作文,字數遠超期望,以往一達標就停。

我們的專業學習社群,不是要共同備出一課天衣無縫,運用甚麼新穎教學策略,而是參與教師對學習的深切理解及如何轉移應用在自己的教學上,因此,以下的討論才最重要。

「預習作為第一次輸入,為何今次有效?學生做不到小練筆怎算?」

「第二次輸入跟第一次一樣,是否太單調,可考慮多一、兩篇短文作閱讀材料?」

「合作作文會有學生甩漏,會否改為二人,或各組看不同短片?」

「傳閱作品,互相欣賞和學習,比填互評表好。」

「有選擇性的不一樣家課也有自主學習元素。」..

上述的討論,已有齊自主學習、照顧差異及電子教學的元素了
                                        (自主學習2.0之二)


2019.12.09        原文刊於701期教協報<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