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課回饋時,提到教學互動不足,學生參與度低,致教學失效的問題。有教師感到疑惑,明明在課堂上並不是單向講授,邊教邊有提問,有點小組活動,整課也順暢完成。
從學習理論上來說,教學互動並不單是指有沒有師問生答或生生合作的活動,而是課堂內的大部份學習,能夠透過互動而學得有效,達至恰當目標;所以,教學互動的效能和質素就要探討。
語文學習要讀寫說聽,很多技巧要透過大量演練,才能掌握,在課堂上只多聽,而少説少寫,無從學到。
教師們都很用心講解,指示多,長提問,得單字短答;學生們一是怕出錯,二是沒養成良好的答問習慣。教師常心急,會重覆問題,不斷說話,回答的又只是那一、兩位,其他的都待着,也不知是否真正明白,明白了也沒機會練習。教師多受制於教學上的大量內容,說過問過就心安,反正學生好像沒紀律問題。久而久之,佔了整課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在說話,當然越說越流越暢,也就感覺良好,以為就是暢順的教學。
教數理概念,講解清晰至為重要,但仍用頗多提問,可惜問題沒有鋪墊,缺足夠輸入,又是重覆追問,希望優生答中心目中的正確答案,時間都花在與個別學生的chit-chat上,其他的在陪學。
這些都是形似有師生的教學互動,學習效果卻不高。
2019.12.26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