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互動之二

在中小學的課堂上,由教師完全單向教授,主講一節課的情況絕無僅有,無論是否有用黑板或報表,怎也會有形式上的互動,有提問。

最低層次的提問式互動,是在講解知識內容和概念時邊解邊問:OK? 明唔明?是不是?不斷重覆「OK?」的提問,其實不是期望學生回答,是講解過程的輔助語。擅長講解的好教師會觀察學生的反應,看大部份同學都非常集中聆聽,輕輕點頭,就會很安心的教下去,是沒答問的有效互動;不大敏感學生反應的教師,是自說自話,毫無互動。

更常見的是單字單句的填充式答問,多只與少數學生互動,如以為有個別學生答到了就安心繼續教,而忽略了其他大部份學生的學習效果,不願面對教學困難,有點掩耳盜鈴,這又因課程內容太多, 要快教

提問既是最常用的互動形式, 又因有太多是低階的, 常被邀到校主持有關提問的工作坊, 其實很容易就可提供例子以闡釋什麼六何法、擴散聚歛,高階思維、創意解難题等類別和形式,但這些提問技巧和知識不是關𨫡,以下兩點更重要。

一是教師對大部份學生是否明白、學得到的敏感度,從而修訂或改變提問方式,不只是不斷重覆再問。

二是回答深層提問的輸入學材是否足夠和恰當,使在答問或深入探究問題時,有穩實的知識以支撑(scaffold) 學習。

2020.1.16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